记者:如今国内外艺术院校的竞争很激烈,怎么才能使中国的艺术教育跟上时代,培养出既全面又有特色的人才呢? 宋飞:我始终认为优秀的人才,最重要的不是技术是艺术。也就是说他要对所学的艺术专业,有“入木三分”的认识和理解,包括历史、人文、作曲家的思想、作品的风格内涵等。与此同时,还要广泛涉猎相邻相近以及国内国外各流派的文化艺术,开阔眼界,找出彼此之间的特点与异同。说实话,有一段时间,国内的艺术院校注重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忽略了文化素质的培养。现在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就拿我们中国音乐学院来说吧,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民族历史与文化,我们常把人文方面的学者与专家请进校门,开设人文大课堂。与此同时,我们还让学生走出校门,接触了解真实生活,实地感受民族原生态音乐。现在只要学生有好的选题,学院都会为其提供五千元的经费。可以说,学院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激活学生内心的灵感火花,让他们产生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其实,教育的根本意义,不仅在于传授,更在于引导。 记者:有时能看到您在一些二胡比赛上当评委,每天工作这么忙,为什么还要参加这些活动呢? 宋飞:说实话,我很愿意给业余选手的比赛当评委。我曾跟许多朋友说,听业余选手拉琴是种享受,因为他们拉琴完全是出于对二胡的喜爱,不功利、不迎合,所以投入了全部激情。我感觉他们指间流出的旋律,与其说是琴声,不如说是心声。我自己有体会,演奏时只有忘记了自我忘记了功利,才能全身心地投入音乐中。也许每个人的技术有差别,但如果对音乐没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技术再好也不能感染别人。相比之下,有些专业选手尽管技术很棒,曲子拉得也很完整,但却不能打动和感染他人,原因就是没有业余选手的那种“忘我”。当然,我参加这些社会活动还有一种意愿,就是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更多的人喜欢并学会演奏民族乐器,让民族音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记者:除了教学和演出,现在还在做什么? 宋飞:在做音乐民生工程,就是让民族音乐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这个工程说难也难,说易也易。难的是我们的确需要一批艺术家,深入社区演奏或辅导,让人们了解喜欢;易的是我们毕竟有传统,上世纪出生的几代人,十之八九会“玩”乐器,而且民族乐器易学易会投资有限。我想,做这个工程甭管难易,只要去做就会有成效。(本文资料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