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土路上的匆忙背影——刘润恩印象
时间:2010-05-10 23:59来源:半壁江
网 作者:张行健 点击:
次
更多的时候,刘润恩先生总是把勤勉的身影点缀在乡村土路上。 平坦的或弯曲的土路的那一头,延伸出来的是一个又一个村落,夏秋里是葱郁的一片,冬春里则是苍黄的一簇,刘润恩就把自己的脚印反复地叠印在这长长短短的村路和大大小小的村落里 这是丁陶故里的村
更多的时候,刘润恩先生总是把勤勉的身影点缀在乡村土路上。
平坦的或弯曲的土路的那一头,延伸出来的是一个又一个村落,夏秋里是葱郁的一片,冬春里则是苍黄的一簇,刘润恩就把自己的脚印反复地叠印在这长长短短的村路和大大小小的村落里……
这是丁陶故里的村落和村路。在这里,刘润恩深感到这片故土历史的悠远和文化的厚重。深情地捧一掬路边的热土,他嗅到了特有的馨香和耐人品咂的蕴含,只有扩散着劳动和文化的土地,才具有如此这般的品位。
在山路上走累的时候,刘润恩会择一片有野草也有山花的地场轻轻躺下来,头顶是湛蓝的天和悠然的云,身下是博大的地和浑厚的土,在仰视蓝天的辽阔和感受土地深厚的同时,他在静静倾听着地心的律动、土地的躁动不安和深埋在土地下面的无数宝藏的沉默中的呐喊,那是有形的地下的文物和宝藏,它们期待着有识之士的进一步的发掘和发现,以期早一点重见天日。刘润恩分明感受到的是另一种无形的民间文学遗产,如没能很好地发掘与整理、采集与传播,便会在漫长岁月中风化和流失。看到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对本土文化的生疏和隔陌,对襄汾古老繁杂的民俗的不甚了了,甚或对丁陶土地上的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和民间谚语的无动于衷,刘润恩的心,焦虑而痛疼,一种由衷的使命和逼迫感,催涌着他,到村村落落和山山洼洼里,挖掘民间的珍宝,拯救每一处源地,要知道每一个乡村老者的去世,都是一个小源头的不可换回的干涸,面对风烛残年的老者,刘润恩心急如焚。
春里,晋南丘陵的风,刮了七七四十九天,刘润恩的身影,裹在恼人的风沙里。刚才,他在景毛一个偏僻村落里,采访了一位八旬老妪,一口掉光牙齿的嘴巴如一眼幽幽的历史深洞,居然储藏了恁多的民间传说,这使刘润恩喜出望外,在以往的多年采集里,老者要么沉默如石,要么思维断路,听出一点头绪来都费尽心思。今儿遇到一个精明清晰的老太,二十余个传说故事居然能一气讲出,刘润恩怕自己脑子不能全记下来,一出了村子便躲在一处避风的地垅下,一一记在笔记本上,本子上的字密密码码,正如他此时的心一样,盈满了充实。
风依然在刮着,风沙依然击打着山路上那个匆忙行走的背影,刘润恩透过漫漫黄土和肆虐的风沙却看到了眼前的一簇簇浓绿,那可是早春的第一片新绿。
秋里,原本是农忙时日,乡村因青壮年外出打工,而显得寂寥。刘润恩的身影镶嵌在通往一小山庄的弯曲小路上,这是他第七次来到小山庄也是第七次拜访庄里的陈老汉。刘润恩七顾茅庐却六次吃了闭门羹。前几次,老汉推说农活忙拒绝了他,还说了一大堆不咸不淡的话。刘润恩不介意,他知道“故事篓子”是多少有些“派儿”的,这次来,他带了好烟好酒还帮老汉干了一晌午活计。他的执着和诚意打动了陈老汉,他们席地而坐,在收割过玉菱的秋田里摆开了龙门阵。老汉给他讲了一系列有关大能人解士美的故事,像
这个有着累累果实的秋天一样,刘润恩有了收获的喜悦感。这之后他们结成了忘年交,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通过陈老汉,他又结识了其他乡村的“故事蒌子”,如同滚雪球一样,流传在丁陶大地上的“呆呆”的故事和解士美的传说,愈来愈多地被刘润恩收集起来,故事之河与传说之流在他不懈地开掘中向他悄悄涌去,源头活水滋润了他也更涌动着他,更自信地走向民间文化遗产的拯救和保护中。
冬里,冷风拍击着刘润恩的寒窗,可真是陋舍寒窗哪!那是乡村常见的三间瓦屋,且有了二、三十年的岁月,三间瓦屋里居住着十几口家人。见缝插针地,他在灯下放一张小桌、一只小凳,摊开收集来的带有原生态的文字,他开始了过滤和整理,他的形象思维和文学功底是一把柔韧的梳子,细细梳理和加工那些尚嫌粗糙的文字,去伪存真,发现精华的过程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刘润恩沉浸在兴味盎然的创作里,忘却了屋内的寒冷,忘却了生计的困难,忘却了因痴迷文学而在“文革”中遭受的迫害,忘却了为收集这些文字而屡遭白眼的尴尬……,灯下的刘润恩,显然成了他笔下的那个呆痴憨拙的“呆呆”,成了诙谐聪敏的“解士美”。
灯光照着他鬓角陡增的白发,照着那只运了钢笔的大手。
“我知有人笑我呆,岂知呆也不容易,吃得苦,遭得罪,耐得穷困忍得气。唾沫星里干事业,不理解中去寻觅,忙中有乐唯自知,苦中有甜谁晓得”,这是他在日记中的一段自嘲,也是他的心志,在《自题》一诗中,他曾写道:
倏忽来世六十冬,
不谙发财迷采风。
甘守清贫觅“二宝”,
酸甜苦辣一笑中。
夏日,那是些火热的日子,刘润恩的心,比这个季节还要热烈和亢奋,他和李善武同仁所编著的50万字的《大能人解士美》《七十二呆》先后出版发行了,他轻轻舒了一口长气,像一个产妇望着几经周折难产而生的婴孩,新书的墨香味儿直透肺腑,也浸湿了他的双眼。
堪称“二宝”的两本书,是襄汾民间文化的硕果,是“丁陶”文化的重要标本,也是晋南本土文化的贴切承载,是襄汾人、晋南人聪明智慧和性格特质的集中表现。“呆呆”是用一种抖包袱的形式,用喜剧甚或是闹剧的表现方式,来揭示生活的本质,在笑料的背后,在许多痴、呆、傻、笨、愚、拙的面具后面,恰恰是这方土地上的这方人的大智大勇和大风趣大幽默,是他们积极向上、爽直忠勇、自信自尊、朴实善良的精神的凝聚,而“能人解士美”以“智”切入,解读人之智性与灵性,抒发了底层百姓的摆脱压迫,追求精神自由与精神超越的大境界,这不仅仅是一种人文关怀,更有了一种文化理想,这便从原生态的民间传说故事的惩恶扬善的套路里挣脱出来,有不俗的追求和更高的文化意向……。
刘润恩并没有想这么多,既然选择了这种本土文化的搜集与担当,他就义无返顾地朝前走着,迈开他的沉稳而快迅的脚步,行走在本土的山山水水峁峁和沟沟里。
这样,他勤勉的脚步常常敲打故里的土地;
这样,乡村土路上常有他匆匆忙忙的背影。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