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唐是河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的一个半山区县。它背靠太行山,面对华北平原,形成独特的地形、地貌。在这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雄伟的群山、连绵的丘陵、广袤的平原,三分天下。沙河、兹河、郜河、曲河蜿蜒曲折,为行唐大地增添了不少诗情画意;行唐又是一个古老的县邑,在远古陶唐氏时期,就有人居住。四千多年来,勤劳朴实的炎黄子孙,在这里辛勤劳作,繁衍生息,装点着美好河山,耕耘着芳香沃土。
阳春三月的天气,乍暖还寒;古老而年轻的行唐城,却显得春意盎然。当笔者驱车从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出发,赶到距县城北部10公里的西桥村进行采访时。如果不是经乡亲们指认,很难让我相信,站在菇棚边人群中正指导人们制种、装袋、上棚的那个中等个头,黑乎乎、瘦巴巴、和蔼可亲的中年人,就是我们所要采访的对象——这个有着中专文化程度的典型的山区农民——2002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评为百名致富能手,行唐县十佳致富标兵;2003年被石家庄市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石家庄市百名创业带头人,县科协评为科普带头人;2004年,被评为市劳模、省劳模,市级、省级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又评选为全国劳动模范,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光荣的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面对成绩,56岁的李文平表现得十分坦然:“在县农业结构调整中,在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不充分和帮助农民发家致富的征途中,带领农民奔小康,虽然微不足道,但党和政府却给了我很多荣誉。这是对我的鼓励,更是对我的鞭策!”
有人说他“不务正业,净瞎折腾”;有人劝他“好好种田,做个安分守己的农民”。因为在他们眼里“农民离开田,迟早碰南山;农民不种地,等于下地狱”
李文平,出生在行唐县西桥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中专学历,中共党员,原是该县玉亭乡乡农经济管理员。1992年乡政府精简分流时,他自愿申请辞职。后来经过商,也担任过村委会主任,现任行唐县食用菌协会会长、石家庄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
1992年的西桥村,在全国创建小康社会的浪潮中,乡亲们却仍然面朝黄土背朝天,年复一年地过着苦日子,肚子虽然能填饱,但钱袋子却依旧空着。这一切李文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经过再三斟酌,李文平凭着过人的胆识,毅然辞去行唐县玉亭乡农经管理员岗位回到家乡西桥村。面对解决了温饱问题的父老乡亲,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却徘徊不前。在农村干什么能致富呢?李文平陷入了苦苦思索,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之路。他先后订阅了全国除西藏、台湾之外29个省市的科技报刊,自费参加了数十次科技交流会。期间,他搞过工艺品生产、干过农资经营……虽然有了一些收入,但对乡亲们的带动作用不大。
偶然一次机会,李文平的一个朋友说起了种植金针菇的事情。他听了非常感兴趣,于是到一家金针菇生产基地考察,后来又参加了省内外召开的多次食用菌研讨会,走访了省内金针菇生产的行家。经过多方考察论证,觉得发展金针菇种植就是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好门路。于是,他最终下定了发展金针菇生产的决心。
1996年秋,李文平投资5000元,购置了原料的设备,在自家的承包地里搭棚育菌,开始种植金针菇。开始时,有人持观望甚至怀疑的态度,有人说他不务正业,净胡闹瞎折腾。有人劝他好好种田,做个安分守己的农民。因为在他们眼里“农民离开田,迟早碰南山;农民不种地,等于下地狱”,农民只有种地才是惟一的出路。而李文平却不这么认为,他想,自己是名共产党员,就得敢趟路,干出个样子来,让大伙从几千年封闭的思想中解脱出来。
万事开头难,在做菌种时,由于李文平当时的技术不熟练,借来的高压灭菌锅,差点因缺水而爆炸,菌种全部报废。看到几百元的菌种打了水漂,还搭上了几天时间,当时他真有点心灰意冷,但为了给乡亲们开出一条致富路,他告诫自己,认准的路一定要走下去,技术不过关,再钻研;菌种坏了,重新做……锲而不舍的努力最终得到了回报,白色的金针菇长出来了。当一箱箱的金针菇被收购商拉走时,引来了众多乡邻的围观。可是因担心有风险,乡亲们还是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下手。
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李文平选了全村穷得出名的村民传授经验,还垫资数千元帮他购置了原料,教他拌料、灭菌、接种,把自己的设备借给他无偿使用。经过李文平手把手的教,心贴心的帮,金针菇终于培育出来了。一包包金针菇换来一张张百元钞票,乡亲们服气了,当下就有十几户要求跟他学。1997年,他不仅纯收入3000元,还有一家农户跟着干起来。1998年全村一下子发展到14户,并很快与平山、灵寿的食用菌市场挂上钩。当年,户均纯收入达到了8000—10000元,1999年发展到108户。
种植户多了,李文平的工作量也一天比一天大了起来,每天从早到晚至少要把村里各家的菇棚转上三遍,一家一户的走,一棚一棚的看,这家该通风了,那家该喷水了,一天下来,腰酸背痛,晚上回到家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倒在炕上就睡着了。
在李文平的带动下,到2000年,全村400多户以及周边村共计1000多户都搞起了金针菇生产,并带动周边村纷纷来取经。他很快又与外地市场联系,在西桥村筹建了一个产地专业市场,方便了菇农交售。仅西桥村一个冬季就增收300多万元。当年,户均纯收入达到了8000—10000元。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文平成功了!
当人们在金针菇种植和收获季节来到西桥村时,那场景、那阵势,着实令人激动——每年麦收刚过,乡亲们便开始种植金针菇。制种、装袋、上棚,他们不分白天黑夜,拌料、制袋、装袋、接种,家家机器响,户户种菇忙。灭菌锅的炯炯火焰把大街小巷照得形同白昼。到了金针菇收获的季节就更忙了,采菇、加工、包装、销售,整个冬季,乡亲们都是在忙碌、欣慰和欢笑中度过的。
西桥村现有农户410户,仅金针菇大棚就建了403座,棚均纯收入6000至8000元,农民在自家的庭院旁建个大棚就能就业致富,外出打工的很少。村民李少华说:“以前,我一家5口人靠种粮为生,欠了1万多元的外债,后在李文平的指导下种植金针菇,当年就净赚了5000多元。现在家里盖了新房,购买了摩托车、三轮农用车。
在李文平的带领下,西桥村的农民真正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足不出户挣大钱!乡亲们的钱袋子鼓了,生活富裕了,脸上笑了,打架、生气、闹矛盾的没有了,冬天窝在墙旮旯里晒太阳的没有了,打扑克、搓麻将的没有了。西桥村的新鲜事儿渐渐多了起来:姑娘出嫁不要彩礼要菇棚;小伙儿找对象不看长相看种菇技术;乡亲们逢年过节不大吃大喝,而是自编自演节目娱乐。
2002年1月,村党支部、村委会代表全村百姓把一面写着“引导菌业开发,造福万千乡邻”的锦旗,敲锣打鼓送到李文平家。接过这面锦旗,他感到这更是接过了一份责任,时刻激励着他更加努力的奔波在带领众乡亲致富奔小康的事业中。
一人富不算富,一村富也不算富。让更多的乡亲们都富起来,才是他追求的目标。谈起创业的艰辛和取得的成绩时,李文平说:“我无怨无悔,因为我是共产党员,就应该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我无欲无求,因为我是三十多万行唐农民中的普通一员,我甘愿做他们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他常对协会成员说“饮水思源”。因为在他心中,没有县委、县政府、人劳社保局和就业服务局农村就业项目实施小组的大力扶持和指导帮助,也就没有他的成功
行唐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杨平向笔者介绍说:“1991年,行唐县就被国家劳动部、农业部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定为农村就业开发试点联系县;1996年8月,确定为中国农村就业促进试点项目县级试点县;1998年10月,项目实施小组通过调查摸底,将西桥村大棚金针菇种植作为99年试点方案之一,参与农户30个,首批发放贷款3万元。”
1999年4月,大棚金针菇种植列入了国际劳工组织中国农村就业促进试点项目,在县委县政府及县就业服务局项目实施小组的帮助和指导下,在西桥村成立了“行唐县食用菌生产联合社”,并制定了相应章程。
联合社成立后,以广大菇农为依托,上联国内外大市场,下联千农万户,其服务宗旨是:为菇农生产经营提供所需的经济和技术服务,依照法律法规,维护菇农的合法权益,增加菇农的经济收入。把松散的单户生产变为有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统一组织原料、菌种、药品、包装、技术培训、管理指导、销售等经营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调动了农户种植金针菇的积极性。当年10月,种菇农户由30户猛增到200多户,涉及到8个乡镇19个行政村,为农户发展金针菇种植架起了桥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2000年金针菇种植农户发展到216户,年产金针菇300吨,创经济效益150万元。形成了以联合社为龙头,以西桥村种植农户为骨干,其他农户为补充的金针菇生产格局,走向“农户—联合社—市场、培训—生产—销售”的综合发展模式。
“行唐县食用菌协会”是在原“食用菌生产联合社”的基础上,于2003年11月正式注册成立的。协会成立后,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健全了组织机构和内部管理制度,实行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大棚规格、统一生产流程、统一原材料供应、统一产品标准规格和统一品牌销售的“六统一”服务,与石家庄天意公司合作注册了“龙洲”牌金针菇,并准备对包装进行改造,把大包装改为小包装,提升产品档次,使行唐生产的金针菇种植业以新的面目出现在市场上,为行唐县金针菇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健全完善了信息网络,组织了由妇女组成的装料包工队32个,帮助种菇农户拌料、装袋,增加妇女就业400余人,人均增加经济收入800元。目前协会拥有会员1510人, 2003年的销售量达到3000余吨,产值达到2000多万元,其他菌类也达到2800余吨,产值达到1100万元。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协会为龙头,以种植农户为基础,以市场为引导,三者相互协调、互相促进的发展模式。
以点带面,扩大金针菇生产规模,农民要想增收致富,必须选准一个好项目,项目确定后,技术必须跟上——李文平深懂这一道理。因此,面对农民纷纷要求搞金针菇生产的迫切需求,他重点抓了技术培训。
在技术培训上,李文平始终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培训原则,本着受训学员达到“懂理论、会操作、能管理”的目的,采取集中面授、广播讲座、图片展览、能人示范、咨询指导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免费技术培训。同时,根据金针菇的生长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情况,现场进行讲解示范,有时还亲自动手操作。7年来,李文平免费技术培训和讲课80多场次,现场技术指导1000余次,电话咨询3000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5000余份,有力地推动了金针菇种植业的迅猛发展。到2006年,全县初步形成了一个以西桥为中心,辐射周边12个乡镇,96个行政村近5000户农民种植金针菇的生产格局,年产量达到15000吨,产值8450万元,户均增收4000---6000元,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6000多人,带动相关产业增收1000多万元。
到目前,由李文平技术指导的菇农除本县外,还发展到曲阳县、定州市和赵县,年生产食用菌超过1.5万吨,总产值达到1亿元,产量和规模位居北方第二位。
在谈到以金针菇种植为主的食用菌产业时,行唐县人民政府县长李震国介绍说:“行唐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工业基础弱,经济发展比较滞后,属省级贫困县。全县有15个乡镇,330个行政村,总人口41万人,农业人口37.1万人,农村劳动力19.3万人,其中男劳动力9.8万人,女劳动力9.5万人。就业压力大、形势十分严峻。大棚金针菇种植作为行唐继‘两红一白’(笔者注:‘两红一白’指的是红薯、大枣和乳业)产业后的又一新型产业出现,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缓解了县内就业压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为农民架起了一座通向致富道路的桥梁。李文平的创业成功和他本身所具有的扎实能干、善于钻研、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是分不开的。他是行唐农民创业致富的带头人,行唐农民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和升华。”
他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因为在他看来,所有获得的荣誉仅仅是对自己过去成绩的评价。创业项目的成功不易,怎样使它生存发展下去,是摆在他面前的崭新课题
随着金针菇种植规模的迅速扩大,产销矛盾突现出来。原有的坐等收购方式已不能适应大规模的产出,不少种植户的金针菇蹲在了家里。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市场销售问题,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产业,就会走下坡路。帮助乡亲们把产品销售出去,这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李文平的带领下,协会先后投资1.5万元建立了菌种培植站一座,购置灭菌蒸汽锅炉2台、电脑设备一套,并及时上网,实现网上交易,掌握全国各地的市场行情。通过信息网络应用,大大提高了金针菇的销售过程和价格,降低了成本,拓宽了市场,促进了这一产品健康发展。2003年,协会组建了购销公司,相继在广州、北京、沈阳、大连等城市开设了销售点和代理商,初步形成了一个遍及全国的营销网络,为菇农的金针菇销售奠定了良好基础。
通过这一系列的服务,使全县生产的金针菇都能销售出去,他们的产品通过空运,当天晚上就可送到广州、北京等地市民的餐桌上。销售渠道的拓宽通畅,大大增加了种植的收入,户均纯收入可达到6000元左右。最高的户纯收入达万元以上,西桥村一个冬季的收入就达到300多万元,每亩金针菇的收入超出粮食作物20多倍。
随着金针菇种植农户的不断增加,吸纳就业能力大大提高。通过市场调查,李文平又利用金针菇生产废料开发培育鸡腿菇、白灵菇、杏苞菇等高档品种。投放市场后,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行唐县委、县政府和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大力扶持下,行唐县食用菌种植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李文平的科技能人带动作用,为不发达地区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闯出一条新路。金针菇种植项目得到了国际劳工组织(ILO)、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和省劳动保障厅等部门的高度重视,李文平也因此成为行唐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传奇人物。ILO北京局局长庄古、副局长王纪元,ILO东京支局次长蒲尾武昭,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林用三,原就业司副司长王爱文、原国际项目官员姚春生、技术顾问佐佐木聪、专家助理邓宝山,日本驻华大使一等秘书田烟一雄,河北省副省长郭世昌,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闫新生、雷庆生等部、省、厅级领导人多次莅临考察指导工作。蒙古、尼泊尔、阿富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有关领导和客商也多次前来考察和学习先进经验。
种植金针菇,不仅使行唐的众多农民走上致富之路,也使全县27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充分就业。面对行唐县金针菇发展的喜人形势,如何把金针菇项目做大、做强,使之成为行唐县一项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李文平又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创办了自己的菌种厂,投资安装了高压灭菌炉,建立了无菌空气接种室、空调培养室、培育示范棚。并向农户提供优质、高产的菌种。菇农直接向菌种厂购买菌种,既减少了费用,又方便了农户。几年来,菇农节省购种费用近64万元。
目前,行唐县食用菌周转棚已落实了10个贫困村,新建大棚213个,扶持贫困户230多户,经三年滚动发展后,将有4000多贫困户通过种植金针菇脱贫致富。而此时,李文平正在着手筹备建立一个辐射全县的集收购、生产、科研、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食用菌龙头企业——河北西桥菇业公司。项目完工后,行唐县的食用菌种植产业、农民增收致富将会出现一个新的亮点,将会为行唐县农村富余劳动力找到更多的就业门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