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一下“潘文石”,浩如烟海的互联网中只有不到2万条记录—知道这位北大教授的人太少了。
去年11月,在广西崇左参加“2008中国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时,我才第一次听说了潘教授的故事。
那天,我独自在放映厅,看着画面中的“熊猫爸爸”在泥泞中艰难前行。他背着熊猫,就像慈爱的父亲背着自己的女儿。为了研究野生大熊猫,潘教授在秦岭待了十几年。在海拔3000多米的山上,在零下十几度的严寒中,潘教授和他的学生们经常连续工作几个昼夜,几乎不间断地通过无线电监测大熊猫,收集有关大熊猫交配、产仔、哺乳的信息。
宁静的时光弥足珍贵。昏暗的灯光下,潘教授的学生吕植做着简单的饭菜,嘴里轻轻哼着歌儿:“美丽小鸟一去无影踪,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十几年一晃而过。1996年,年近六旬的潘教授带着他的团队来到广西崇左,开始了对白头叶猴的保护和研究。在他们的努力下,猴子的数量由最初的95只增至500多只。
于是,很想见见这位可敬的老人。
见到潘教授时,他正患感冒,一杯中药放在面前。虽然身体不适,但老人还是很乐意给训练营的营员们“讲故事”。
他曾为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给中央写信,曾在面对关于大熊猫的谎言时拍案而起,曾经因为学生在山林中失足殒命背上沉重的包袱……从秦岭到崇左,这一路,太多艰辛。
两个小时过去了,助手善意地提醒:“教授,该休息了,您还生着病。”
“不不不,这个很重要,我得和他们讲。”
潘教授继续讲述:“经济应与环保和谐发展,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要想方设法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正是基于这种理念,潘教授筹资为一个处于白头叶猴分布区的小山村建设了清洁的饮水系统,解决了当地人吃水难的问题,还在崇左推广沼气池,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条件。这里的改变是可喜的,很多当地居民接受了潘教授的理念,不再过度开采自然资源,不少农民还主动制止偷猎活动。
课后,营员们纷纷请潘教授签名。虽然见过不少明星大腕,但很多人和我一样,要签名还是第一次。
离开崇左的那天早晨,阳光明媚,有营员见到潘教授在基地独自散步,精神很好,几只狗儿一路跟着他,在他脚边撒着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