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坚持写作诗歌,今年已经是第十一个年头了。 以前是喜欢诗歌本身,充满乐趣地去解读诗歌的。也有许多难眠之夜为了推敲几句诗押几脚韵发愁。后来,我发现自己错了。我长久和网络的隔绝使得我写的诗歌并不适合大众的口味。 为此,我痛苦了好长一段时间。在彷徨和犹豫中,2007年3月中旬,我选择接触网络诗歌。渐渐地,我知道了一个严重的事实——诗歌是小众化的文体。诗歌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文学中的文学”。诗人的桂冠被摘掉了。甚至有人说,诗歌已死。我又陷入了很深的痛苦之中。 我的诗歌写作不可避免受到时风的影响。 对于诗歌的若干个问题,比如什么是诗歌、什么是诗歌的本质、诗歌之美应该具有哪些元素等,这些属于诗学范畴,我在自习的过程已经逐渐思考到这些问题了,目前,我还无法回答;总有一些学者会解决这些问题的,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参考那些学者的成果,吸取丰富的营养,加深对文学的感悟和丰富自己创作经验,这对于构建自己的诗学体系是有益处的。 我读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就特别喜欢朗诵诗歌,我善于以情动人。当时,我就买了《诗歌入门》一书,阅读了好几遍,就是不知所云。至于大量接触诗歌,应该是到了高一的时候,我花了几十块买了《新诗鉴赏辞典》和《中华诗歌百年精华》。我花了许多个日日夜夜,读了许多诗人的作品。对于诗歌百花园的芳香真是久久沉醉,不愿清醒。诗歌给我的最初印象是宁静和优雅的。也许是由于这个原因,我现在一看到太多平庸的诗歌时,总会感到十分失望,读诗歌的兴趣大大减少,甚至我讨厌现代诗人。也就是在高一,我开始了创作之路,只是写给自己看的,或者是写情诗送给了女孩子。高二的时候,我写了许多情诗,都送给我的女朋友。高三时候,学写了一些古体诗,但都没有留下来,有几首送给朋友了,但都不见了。 到了大学,我的诗歌和文学意识觉醒了。我读了一些好的文史哲书籍,后现代主义思想深深吸引了我。我坚信我是理想主义者,我写的东西也有过于浪漫的一面,可是回顾我的不长的写作,我发现自己有些问题处理得很现实也很后现代。 贾平凹说过,时代思想最先是在美术界开始的,其次是在文学中的诗歌。我深为该句话折服。一个人,一旦接触了诗歌和艺术,不管他活得多么洒脱,他总会因为自己的好思和广泛涉猎而感到思绪纷繁,对人世间的苦难体会得更深,所以他都会感到困惑和痛苦。好的艺术作品有打动人心的美学因素,但里面却有很多悲剧的色彩。我总是悲观地看问题,乐观地生活。这样的价值观直接影响了我的诗歌创作。 有时候,看到一些诗歌写作者写作的速度特别快,我就感到很压抑。大概是“口语”和“叙事”的技术性操作解放了诗歌写作的生产力。所以,我就很快地反思这个时代的诗歌症候,我觉得它有存在的合法性,但未必就成为它今后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我在逐渐的探索中发现,越是现代的越是古典的,越是古典的越是现代,现代诗歌必须在精神层面上回归传统。我在创作中有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可是,前进的阻力极大,因为首先必须使自己的心沉静下来品味古典诗歌和一些可借鉴的现代作品,必要时还要加深对同个时代的其他艺术门类的认识。现在每前进一步,都感到十分,对现代诗歌充满了怜爱,对古体诗歌充满乡愁。我相信,诗歌是缓慢的艺术。 我写了很多平庸的作品。 到目前为止,我认识了一些当代的名家。一个年轻的写作者能够得到名家的指导,那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通过参加第一朗读者活动,我接触了沈苇先生,几次与他通信后,颇有收获。 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一番评价和梳理,难度比较高,可能自己和“自我”距离太近了,所以很难产生美。对于诗歌写作来讲,并不是越多越好。有的诗人写了大量的作品,可是一经过挑选,好的作品就所剩无几了。这恰恰印证了一点,诗人并不总是能够出好作品。我看了一下李白的创作历程,他在26岁以前的诗歌产量很少,26到40岁这个阶段开始增加,40岁以后就进入了创作了高峰期了。也就是说,高产对于一个成熟的艺术家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做一个纯粹的诗人,我还要继续笔耕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