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谎言、真诚与创造——诗歌写作的一种自省

时间:2012-08-13 13:45来源: 作者:王彦明 点击:
我们正处在一个习惯于谎言的时代。人们善于把真实掩藏起来,乐于把面具戴在脸上,让与之相视的人只能看到虚假的表情、听到暧昧的话语。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思想却都装修得极其简陋。一个谎言泛滥的时代,人们的内心难免干涸,意识难免寡淡。仅就诗歌写

  我们正处在一个习惯于谎言的时代。人们善于把真实掩藏起来,乐于把面具戴在脸上,让与之相视的人只能看到虚假的表情、听到暧昧的话语。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思想却都装修得极其简陋。一个谎言泛滥的时代,人们的内心难免干涸,意识难免寡淡。仅就诗歌写作而言,越来越多的“套子”束缚了写作者,使写作成为一种加工产品般的程式化过程。诗歌的写作,“概念”成了程序,“主义”成了公式,“1+1”式的诗歌写作随处可见,无激情,缺乏想象,仅靠技术维持浅薄的内容,诗歌写作自然陷入死胡同之中。
  
  一
  
  我一直认为诗歌写作毋须戴上种种名目,“民间”、“学院”、“先锋”抑或“乡土”,都是一种写作向度或追求诗歌新的可能性及生长点而已,都不能成为牵绊写作的枷锁。在写作上,我始终信奉真诚的表达。苏轼,都说是豪放词的鼻祖,而《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样的作品完全可以放到婉约词里大放异彩。显然我们不能太把“概念”当回事,更不能让其束缚了写作。归根结底,诗歌写作打动我们的还应该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歌哭。在此我愿意单独拎出“先锋”这个概念来说,这个概念已经被糟蹋得可以,不断地被“丑化”,甚至被“妖化”,显然一部分自谓的“先锋派”人士要负起责任。他们消解、“崇低”,为吸引眼球不惜脱下裤子,以示“真诚”。但我想这样的诗人裸露的更多的是丑陋和粗鄙。
  
  在我的意识里,先锋不应该是一道幌子,更非一道灵符,而应该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尖锐、自由和创造。以上三点在很多人看来应该是每个诗人都应该具有的精神,然而正是“每个诗人都应该具有的”,才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先锋是要流血蚀骨的,是要面对言论的“风雨”的,是要不断地撕扯自己的思想和灵魂的。先锋是一种内在气质与心态,自绝于光荣与体面。然而,简单的事情做起来却极难。这样的先锋不仅不“锋”,而且也不“先”,甚至有点落后。
  
  二
  
  真诚的写作源自内心情感的本真流露,但任何团体、圈子的写作,都有背离内心的可能,都有说谎的趋势。我曾经一度试图了解“感动写作”这个话题,可惜很遗憾,这个写作行为,或者说这个群体依然不能走出圈子性质,围绕在这个行动周围的人,大多数写作动机并不单纯,写作就成了一种趋炎附势的工具,表达的内容自然也就显得可耻。我之所以选择“感动写作”作为讨论的对象,因为这个写作命名的内蕴最接近“真诚”,同时又兼有圈子性质,自然它的资质更具代表意义,而且其他的圈子写作与之相较在真诚性上更值得怀疑。玩耍性质的圈子,何其多也?《大屁股》堂而皇之地站在了诗歌写作圈子中,其本身就是对诗歌的一个巨大的讽刺。
  
  部分圈子写作者背离了自己的想法,无法真诚的表达,问题出在个人写作中除却艺术上的趋同思想外,核心价值都依附于圈子的某位领袖,自我的价值沦丧,这从根本上断了自身写作的根脉。在相声界,很讲求承续师长的教诲,诗歌写作方面亦然,但是相声的死亡与再生,源于师承,更在于有新秀不断创造,才让听众再次走进茶馆听相声。诗歌的写作是不是也应该在这个方面得到一些启示?成也圈子,败也圈子,为了不把圈子打破,不是说“不团结就是力量”吗?
  
  写作是很自我的事情,受制于人,受制于圈子或者主义,非常可怕。如果仅受形式应该也未尝不可,就怕长期的影响,也会给自身的写作带来诸多的枷锁,让写作陷入新的困境。沉溺于圈子、主义的写作者,应该学会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语言世界。一个写作者最大的野心应该是在文字中勾勒出属于自己的疆域,以区别于别的诗歌写作者。这是所有写作者都应该有的理想。诗歌写作者,更应该有相对的独立性。创造不可缺失。
  
  三
  
  当下的写作中,创造性缺失,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原因:部分写作者对于自身技巧的自负,过于看重技巧,也就忽视了情感的表达。北大的林庚教授曾在一篇文章里,谈及“套板反应”,大意是说写作者技巧达到了一定的层面,过于沉溺于固有的写作优势,逐渐淡化了写作应有的“创造”和“陌生化”,使写作成为一种重复运动——重复自我。当然,还有很多“江郎”在不断重复他们。很多人的写作已经成了僵化的写作,酷似一张张裹尸布铺盖在生活之上,让人看了,只有鄙弃和呕吐。
  
  任何文体的写作,都不能否认技巧的重要性,然而过于强调技巧,自然也就忽视了情感的表达。无情感的表达,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让读者看不到汩汩清流和枝繁叶茂的情景。这种写作还有何意义?一个最初的写作,沉迷于技巧,可能出于自卑心理,不断“炫技”,借此来吸引眼球尚可理解。而作为成熟的写作者,在情感枯竭之时,依然固执地采取无奈的坚守,不图创新,这就是让人很无奈的事情。灯油将近,就要另起炉灶了。
  
  谈及“套板”,其实主要指涉的还是我们在诗歌的语言和意象上的重复。这是致命的,诗歌的创造应该试着从此处开刀。“一位作者倘若确是作者的话,或许就没有什么表达和传达的。他或许甚至不想刺激什么人,因为受刺激者已经对自己的知识蛮有把握了。一位在思想道路上的作者充其量只能有所指引,而本身不能成为智者意义上的一个智者。”引述海德格尔这句话,主要还是试图让人恢复对感觉、身体的信任,进而试着拒绝那些早已生成的“裹尸布”语系。
  
  然而最让人无奈的事情,是部分“功成名就”者在运用枯燥的技巧坚持之外,只知道写些不知所云的文字,给自己披上自造的“大师”外衣,让读者自行“参悟”作品,云里雾里,读者理解到什么层面,诗歌写作就止于什么层面。这样的写作,往往依赖于评论家的评论,才能让读者介入诗歌的情景。可是评论家的话,很多时候都是可疑的。能评论这样的文本的评论,不是算命的,就是骗子。而这样的诗歌写作者,恐怕有时候自己都无法解读自己的文本吧?拿腔作势,弄出一片虚假繁荣,这和泡沫一般的房地产有何区别?
  
  作品最终是要面对读者的,必须真诚地面对,要在常态里创造出一个自己属于自己的世界。哪怕只是作者自己一个人欣赏,也应该如此。扪心自问式的自省在写作过程中依然不可或缺。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沙漠秘井:寻找贩奴驼队的踪迹

作者:(德)卡尔•麦

阿拉伯一部落妇女被虏,她们即将被贩卖为奴。本尼西协助总督的船长破获这起大案,可茫茫沙漠哪儿有贩奴驼队的踪迹?经…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