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自传三部曲
时间:2011-10-24 13:55来源:半壁江原创中文网 作者:西岭雪 点击:
次
《西望张爱玲》四年前在国内出版,经过了重重审查,被删去五万多字;二版《张爱玲传》又删掉三万字。一直都希望能出完整版,这次借着在台湾出繁体字版的机会,将全稿通改了一遍,主要是加上了《雷峰塔》《易经》《小团圆》的内容,全稿三十二万字。 《雷峰塔
《西望张爱玲》四年前在国内出版,经过了重重审查,被删去五万多字;二版《张爱玲传》又删掉三万字。一直都希望能出完整版,这次借着在台湾出繁体字版的机会,将全稿通改了一遍,主要是加上了《雷峰塔》《易经》《小团圆》的内容,全稿三十二万字。
《雷峰塔》和《易经》是张爱玲的英文自传,与《小团圆》合称自传三部曲,目前只有繁体字版。
张爱玲的自传三部曲
《雷峰塔》开篇时琵琶只有四岁,把小小的身体裹在绿丝绒门帘里向屋子里张望:客厅的沙发椅子上,坐着一对双妹唛般的清倌人,互相勾着肩膀玩着对方的首饰,轻言低笑。不管她怎么样想引起她们注意,她们只是不肯朝她看,也不理睬她……
那情形,像极了一幕无声电影,光线昏魅而瑰丽,让人不由地就联想到“蕾丝边儿”这样的暧昧字眼里去。但也许那正是张爱玲的浅意识也说不定。她的姑姑与妈妈,她与炎樱,多多少少都有些同性之爱的倾向。
书中洋溢着她对母亲的眷慕,就像她后来同宋淇说的:“里面的母亲和姑母是儿童的观点看来,太理想化,欠真实。”
——许是为了这个缘故,她在写这书的后半部《易经》时,就立意要打破这理想,还原真实,而且是真实里最惨酷的一面。
一上来便写了母亲和姑姑因为钱的事闹意见,接着写母亲来香港时,自己拿了一个教授赞助的八百元奖学金去向她报告,她却淡淡的不当一回事,之后还随手在麻将桌上输了出去,连句解释也没有。
这打破了爱玲自小就有的对母亲的仰慕崇敬,感觉心里就像有什么东西倒塌了一样。亲情在金钱的考验面前,是那么脆弱而不堪一击,这真是人性的悲凉与残酷。
然而更大的破坏来了,那便是战争。
《易经》里详细描写了自己在战时香港的遭遇,也就是张爱玲的十八到二十二岁的经历,仍然没有爱情。
张爱玲用白描的手法冷静而有条不紊地描写轰炸与救助的浮生画面,惟其冷淡,愈见深沉。像一幅幅粗线条的铅笔速描连环画,简单,却精彩,仿佛力透纸背,触目惊心。让人时时会想起《战争与和平》或是《飘》这样的以战争场面为背景的爱情小说。
同时,又时时穿插着对上海故事的回忆,晃动着旧时大家族里那特有的暗沉沉的空气。
在这里,我们一边躲避着炮火的袭击,一边迎面邂逅了《琉璃瓦》里的姚先生和他的女儿,《小艾》里的五爷和五奶奶,甚至还有《怨女》里银娣的婚礼,虽然不大容易理清楚他们之间的亲戚关系,却可以轻易地将故事主角与人物原型对号入座——那可真是一个庞杂的谱系,而行走在迷宫里的感觉是这样慵懒而茫然,正如同张爱玲在书里形容的:
“就仿佛封锁着的四合院就在隔壁,死亡的太阳照黄了无人使用的房间,鬼魂在房间里说话,白天四处游荡,日复一日就这么过下去。琵琶打小就喜欢过去的事,老派得可笑,也叫人伤感,因为往事已矣,罩上了灰蒙蒙的安逸,让人去钻研。将来有一天会有架飞机飞到她窗边接走她,她想像着自己跨过窗台,走入温润却凋萎的阳光下,变成了一个老妇人,孱弱得手也抬不起来。但过去是安全的,即使它对过去的人很残忍。”(——《易经》)
如果说《雷峰塔》就是《私语》的加长篇,那么《易经》便可以称之为《烬余录》的工笔画。战时的经验是尤其精彩而难能可贵的。那些香港大学的修女嬷嬷、花王、还有女孩子们,同旧上海弄堂里的老妈子们另有一种不一样的琐碎与熟腻。
而这些到了《小团圆》中,就只是忙乱的身影和动作,没有了家常的味道。
从张爱玲的角度想,她大概很厌倦于自己翻译自己的作品,所以同一个题材用不同的文字写来时,忍不住要做些改动穿插,删繁就简,所以才会有这样的举措。
然而对于读者来说,因为少了前面的铺垫,直接看到一幅战前备考的混乱画面,无数人事杂沓着涌入眼中,不觉精彩,只见忙乱,完全来不及反应,而且又不熟悉她们的名字,只是被迫接收,便会觉得抗拒。
这是我以为中文自传《小团圆》反而不如英文自传《雷峰塔》和《易经》的缘故。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