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
协会首届签约
的名单出来之后,我吃了一惊,主席团经过三轮无记名投票所评选出的10位
中,我是年纪最大的一个。手抚自己一张充满沧桑的老脸,悲凉和羞惭就涌上了心头。一面感谢省作协对我一如既往的厚爱,一面惶恐不安厚着脸皮和其他九位小弟弟小妹妹抑或侄儿侄女辈儿的小东西们站立在一起,拿起笔,在签约书上庄重地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在“首届签约的十位中青年
”那句话里,“中”是专为我加进去的。 可不是么,我发表小说的时候,他们中的几位才哑哑学语,到他们崭露头角或是锋芒毕露的时候,我已经刀刃钝卷,老之将至了,想一想,岁月就是这么无情,文学和地里的庄禾一样,一茬跟着一茬,稍有不慎,季节就错过去了,像坡梁上的谷子,没能把握好时令,别家的谷穗已有了半尺多长,你家的才准备抽穗呢,显然就有些迟暮了,肯定会影响收成的。 签约之后,原来的读书计划就改变了,原来,完全是由着性子来的,现在不同了,该变的就得变,该计划的就得计划。将李泽厚的美学三卷通读一遍,二十年前曾读过,但不深刻,蜻蜒点水的样子,这次得带着思索去品读;把《悲剧哲学家尼采》一书读完,再作些笔记;重读赛珍珠的《大地》,要深入地了解一部作品和一个
,需要和作品拉开距离,距离产生美,距离也更能让人清醒;还要阅读波兰
显克微奇的《第三个女人》(上下卷),显克微奇是一位现实主义
,叫做批判现实主义也可以,他的作品我一直喜欢的缘由是,他有一颗博大而悲悯的情怀,尤其是对生活底层小人物的命运关注,敏感、深邃和真实感,是他作品的一大特色。以上为阅读的第一个范畴。第二个属于美术史的范围。《中国现化绘画史》共三卷,还有美术评论家陈传席的《画坛点将录》,这是一本点评现代美术史上的大家与各家的评论集,祥实、大胆、中肯、不能不读,当然还要粗略看一看《中国书画史》。近年来文学创作之余,写了一批美术欣赏和画家评论的文章,大概缘于内心深处的美术情结吧。阅读这类书籍,我觉得心能静下来,如同沉浸在一泓清水里,清凉而舒适,同时,视野又开阔了一层,涉足是文学之外的领域有时能让人有一种猎获的愉悦感和审美新鲜感,这一点,做了才会有体会。 阅读是见缝插针的,饭前饭后,睡觉之前,能挤出整块时间那更好,没整块的就充分利用零碎的吧,反正拾到篮里就是菜。 体验生活绝不能刻意为之。绝不是有组织有规划有规模的那种,对生活的体验是自觉行为,是情感需要身心需要,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对写作者来讲它就和读书充实同等重要的生活内容。 我是每年都要上两三趟吕梁大山的,不仅仅因为在那里生活过多年,留下了许多魂牵梦绕的日子,不可以久违她,实在是情感的需要。再则,每次深入吕梁山腹地,都有新的发现和收获,无论自然的还是人文的,昕水河作为黄河的一个支流,她的涌动还是挟裹了过多的时代气息,又有凝重的历史沉淀,看看沿河两岸山区人们的生活情状和命运轨迹,就可看出他们在现实和传统面前的打拼和抗争。2006年深秋,霜叶染红山峦的季节,我和两位山水画家深入太行大山,他们用手中的笔写生和速写,我用心在探寻和采风,我试图做出吕梁与太行的异同来,区别出它们的历史人文和文化背景,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在关注生活的流变,山区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态度和思想的裂变。这篇短文写完之后,我将又要打点行装,和几位国画家朋友重上太行山,再作一回采风式的旅程。 故乡永远是一片心中的热土,毫无疑问她也是我不可更改的生活据点,雄据在临汾平原的东南角,巍峨的太岳大山的余脉之下,一个拥有五千口人的大村落,她有十分辉煌的过去,从残存的庙宇和被拆掉的四合大院的根基上,从文物贩子整日价在村巷里明目张胆地收购古旧家具,古旧字画和一摞摞尘封的线装书的行踪上,你不难看出故乡沉雄人文的冰山一角。解放前,故乡在京城经商的家户有50余家,那可是典型的“晋商”哪,只是没有宣传出去而已,如今,故乡在面临着痛苦而缓慢的阵痛和嬗变,因为当代之风在一次次拂掠着她,风化着她,现代之雨在不断浸洇着她,瓦解着同时也重塑着她。在这样的厚土之上,你能倾听到历史的脚步在遥远的敲打声,渐去渐远了,你更能清晰地感受到一个庞大村落在剧变中的各种反响,像春蚕脱皮一样悄然无声,也如同玉茭拔节一样梆梆作响,站在村心里,你能感觉到四方八面雄性的风…… 在这样的故土,我每年坚持要住个把月,或住在荒废的老屋里,或住在崭新的村校里,听老一辈不厌其烦地讲八宝卧虎山的传说,讲村子的变迁,听新一代农民讲他们生计的艰涩和生活的苦辛,还有,打工历程中的一段段遭遇……乡村的故事,永远比小说要生动,要鲜活,要有品咂的味道。 九九归一,作为签约
,说到底是要写作品的,不仅写出作品,还应写好作品。“好”没个样子,没个尺度,有的小说专家认为优秀,读者却反响平平;有的作品在读者中产生了较大反响,专家却不以为然。我想,自己用心写出的作品,写出了真切的感受和真诚的情绪,意境较为深远,写法和语言都有新讲究,就谓之好作品,这一点得有几分自信。当下走红的作品并不一定是好作品,优秀之作不一定要走红。这得用时间去检验,这是闲话。 在签约之后的这一年多时间里,我先后写出了几部中篇小说,有《城市小麦》《在故里的上空飞翔》《翰墨大院》《荒漠沉日》《捞河汉》和正在写作中的《乡村私塾》。《在故里的上空飞翔》近4万字,发表在《现代小说·立秋卷》的头条,卷首语写道:“这一期开卷我们推出了张行健的中篇《在故里的上空飞翔》,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一个
一生也许不会有太多的精心之作,但有一篇被人称道也就不枉一生心血了,我们希望张行健的心血之作能得到更多的读者认同。”很快被《中华文学选刊》第10期转载了,与此同时配发了主编的评论文章《张行健小说创作的多重思考》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这部作品的深刻意蕴。这部小说描述了一只老鹰的生活轨迹,生活态度和生命意识,展示了它充满传奇的一生的进取、奋争、欢乐、痛苦和挣扎,有爱情的欢乐,也有死亡的挣扎,小说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个体生命的曲折与坎坷,在更深的层面上揭示了生命的丰富内涵,我试图把它写为一个特色小说,是从生命的视角而不是从历史的、社会的、道德的视角来处理对社会现实、对现实人生的切身体验,作品在探索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深层心理和生存状态使之具有独到的意蕴与品质。 《古塬苍茫》是我的签约作品之一,是个12万字的小长篇,它属于农村题村小说,表现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太行山的余脉太岳山东南山麓,由于修建规模宏大的采铜矿,迫使许多野生动物朝古塬一带迁徙,村落一时笼罩在恐慌与防范之中,村民组织起猎狼小组,从此人与狼展开了一系列惊心动魄又神奇惊险的故事,我尽量将小说的人狼之间的恩怨情仇表现得神秘精到和淋漓尽致。 小说中确有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有人狼之间的斗智斗勇,有人质与狼质的惊险互换,有老女人为母狼接生幼崽的不可思议,有对人与动物生存状态的感性铺陈,也有对生态环境与生态本质的理性追问和对和谐共处的深邃思考,企图在情节的迭宕起伏,险象环生中,发人深思,耐人追寻。 小说自2006年11月的《江门文艺》(半月刊)连载,用整10期的篇幅连载完毕,我将等待有眼光的书商发现它,从而出版成书。 另一部签约长篇是我和张维良兄合作的约50万字的历史题村长篇小说《谁在里马克河畔哭泣》目前这部小说写到了38万字,这是一部尝试之作,也是一部心血之作。 这部长篇小说以四个大的篇章力图形象逼真地描述和展求十九世际中叶的几年时间里华工苦力被贩往南美洲秘鲁国的经历、海上遭遇以及在秘鲁国的种植园,鸟粪场的非人磨难和悲惨命运,以深切悲悯的情怀表现华人苦力们在异国他乡村的艰辛劳作,同命运的顽固强抗争和对遥远祖国与亲人的无尽思念,力图逼真地展示一段还不为更多人知道历史事件,并进一步廓清了是华人苦力促进了秘鲁经济的发展的这样一个历史真实。作品中塑造了一群华工形象,当然要使每个都有不同的性格特质,并着力表现他们独特的人生命运和令人叹喟的生活遭际。 小说创作的间隙,我喜欢即兴写一些心性散文,作为小说创作的一个点缀,先后写了《牧羊》《水井》《苜蓿地》《乡村春事》和《爱的石阶》,其中《水井》被《读者·原创版》2006年10期重点推出,《乡村春事》系列在2007年2月份《太原日报》发表,其余几个也已由《晋》刊集中发表。写散文是长篇创作的一个舒缓和调节,也是一种积极的休息,写散文的心态较之于小说要十分平和,不像小说创作那样富于激情,心境和状态不一样,写出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小说写人生阅历和感悟,散文写人的性情和心性,散文的情绪是需要十分真挚的,我力图将散文的语言写出韧性与张力,立意瑰丽,在浓郁的生活气息里使之荡漾着一种深邃的理性和思想。 签约的日子是一些充实而愉悦的日子,对于我来说,签约仅仅只有这一次了,我珍惜签约
的称谓和这短暂的二年时光,与作协签约其实是和自己签约,让自己有积极性和动力。人和人不一样,一把年纪的我怎能再和小青年们比?他们拥有无限的明天,我的明天就只能是老迈和无奈,要让宝刀不老不容易,因为创作不能光靠勤奋,还得靠理性思索,思索社会,思索人生,思索生命本身,悟性是思索的某种升华,文学创作是精神活动和精神创造的综合体,它集了思想、生活、感悟、表达于一体,而文本又决定了小说的特殊性,它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矛盾冲突,思考的深度,选材的层面,语言的表达等,这是检验一个
的综合水平和驾驭文学能力的文体,也是对其思想深度的一种检测,一个
能走多远,当然也要看他的思想深度,看他调动生活积累的能力,看他艺术激情的强弱和延宕的时间长短,看他文学悟性的高低。 我是一个性情内敛者,同时又是激情充沛者,我应注重对周边艺术的修养,较为丰富的人生阅历赋予我生活积累的矿藏,而善于发现和挖掘又能使人精致地过滤生活和冷静的反省当下,真正把文学创作当个事儿,认真去写吧,活到老,干到老。 写下此文,与首届签约的
们共勉。 2007年5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