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县尉村作为春秋晋鄂公 “鄂公堡”的所在地,曾是屯兵驻守的军事堡垒。其古代官兵用于军事训练的战车战鼓,渐渐演变成集鼓乐表演与体育竞技为一体的跑鼓车。而赵维勇,一直推介着它。 襄汾县尉村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以尚武崇文跑鼓车而闻名的古老村庄。每年春暖花开、树木吐绿的农历三月中旬,村里都要举行大型的鼓车节。节日里,车与鼓完美结合,鼓乐与体育竞技同时亮相。跑动的鼓车上,村民在行进中表演,在表演中进行体育比赛,气氛紧张而热烈。据考古资料推算,尉村的跑鼓车,在2700年前春秋晋鄂公时就产生了。那时,晋鄂公在尉村建军事堡垒,守堡的官兵将平时用于军事训练的战车战鼓用以节日娱乐和锻炼体魄,这就是最早的跑鼓车形式。而今,这穿越历史烟云的鼓声,依然带着古朴豪侠的文化因子,裹挟着彪悍、野性、恢宏的气势,擂响在丁陶大地上。特别是经过深入挖掘、整理和不断推介,这项古老的民俗活动,已于今年2月作为我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进行了公示,不久还将进入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程序中。 在尉村跑鼓车申遗的过程中,省城文化界人士赵维勇可谓费尽了心血。他自费无数次地往返于尉村和省城之间,义务为项目申报书搜集查寻资料,积极宣传推介跑鼓车悠久的历史及其至今在民间文娱生活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受到了乡亲们的称赞。日前,我们采访了现在太原教育电视台工作的赵维勇。这位一直醉心于跑鼓车、积极倡导为跑鼓车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心人,在采访中表达的那份蕴于生命深处的鼓车情结,让人心生感动和钦佩。
儿时的鼓声萦绕在梦里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尉村学子,鼓车,无时无刻不萦绕在赵维勇的梦里,留下难以忘怀的成长记忆。每年正月,村里的叔叔大伯们就开始张罗跑鼓车赛事。顾名思义,鼓车乃鼓与车的结合。车身、车轴由槐木或榆木制成,车轮、车辐木制铁镶。车长近4米,宽近1米,约500公斤重,由古战车演变而来。鼓,直径1.8米,有双鼓单鼓之分。双鼓正面用公牛皮,背面用母牛皮,象征阴阳和合。鼓饰,分八卦图、二龙戏珠图、神兽角端图、秦琼打虎图、和合二仙图。
跑鼓车强调团队协作,祈福庆丰、强健体魄,是当地一项赛耐力、赛勇气、十分特殊而又古老的民间活动。比赛时,鼓横嵌在战车上,车辕需要三个壮汉来驾:一位经验丰富的壮年人在辕中撑辕,两位机灵体健者在两旁抱辕。鼓车一边一根粗井绳,二三十余名青壮年人分列两边拉梢绳,拖着鼓车风驰电掣而过。鼓车上站两人,一人擂鼓,一人鸣锣,鼓与锣铿锵有力,催人奋进。比赛的赛道称为“鼓车圈”,为一个圆形街巷,东南、西北对角各停一辆鼓车,另两个对角上燃炮发令后,双方就展开激烈而震撼人心的跑鼓车比赛。跑鼓车的比赛活动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分区计时,一种是追逐超越。比赛原则、赛事规矩随挑战者任意提议,双方谈判协议生效,有追上就赢得,也有落下100米就输的,谁都可以发起挑战。
筹备赛事的日子,是赵维勇和小伙伴最开心的日子。看着大人们装鼓、栓绳套、试车,嗅着村里处处弥漫的喜庆、神秘、豪放的竞技气氛,他们兴奋难抑,常常是离元宵节正式比赛日期还差几天,他就与小伙伴拉着装好的鼓车在村里预热。他们一路欢呼着跑一段、走一段,提前营造赛事氛围。
在乡间,跑鼓车是一件牵涉到家族荣誉、调动全民参与热情的赛事,乡亲们都非常重视比赛结果。赵维勇说,有年赛鼓车时,拉车的小伙子们把车辕弄断了,为了不影响比赛,尉村的铁匠兄弟打破正月不开工的传统,连夜生火接好了断辕。大年初二,许多本村的外甥不敢登姥姥家的门,只因自己所属的鼓车与舅舅院里的鼓车要同场竞技,怕冒犯舅舅遭到呵斥。而一位农妇淘好米正要煮饭,忽听门外由远及近的鼓声,知鼓车已到自家门前,慌乱间把米倒进泔水桶就飞奔而出……
这些流传在民间的故事,使跑鼓车蒙上一层神圣、神秘的色彩,也充分证明鼓车赛事是一项根植民间、深受群众喜爱的娱乐竞技活动。
赵维勇记忆犹深的是,比赛中,为了保持体力,在固定的地方时常更换队员以保持鼓车跑动的动力与速度。这边鼓声不停、车速不减,那边接力的队员跑步迅捷而上,鼓车呼啸而过。此时,各家各户拿来炸好的油糕,招待替换下来的鼓车队员。油糕放在一个大笸箩里,颜色不同,形状各异,却表达了尉村的乡亲们对跑鼓车赛事的支持。
听着鼓声,浸润着彪悍豪侠的鼓车文化,赵维勇一天天长大。后来他走出尉村,来到省城山西大学历史系求学。无论走多远,无论多少年,那鼓声,那全民参与、整个村庄一片沸腾的场面,深深镌刻在他的记忆里。
探寻家乡的古老文明
在省城求学期间,随着视野的开阔,知识的增长,那个生他养他的古老村庄,那从记忆深处滚滚而来的鼓声,使赵维勇渐渐感觉到,故乡的土地上蕴含着一种古朴、神秘、奔放的远古文明。在一次次放假回乡时,他探寻着、审视着,在历史的深邃与淳朴的民风中寻求答案。
尉村北门处残存着一个古老的城门,内侧城楼上还留有清朝康熙十二年镶嵌的匾额,书曰“鄂公堡”三个遒劲的大字。赵维勇通过查阅襄汾县相关方志资料得知,尉村原名“鄂公堡”,与中国历史上两位“鄂公”都有关系。一位是公元前723年—718年在位的晋鄂公。据山西师大历史系教授李梦存先生的专著《晋国史》考证,公元前718年,由于曲沃庄伯攻打晋都,晋鄂公不得已逃至“鄂邑”(今乡宁县,与尉村接壤)。为巩固流亡政权,防御政敌追剿,晋鄂公在山下要冲尉村北门处构筑了城堡,因此,尉村的初名“鄂公堡”就诞生了。公元前718年,晋鄂公谢世后,“鄂公堡”的驻军也就脱离了军队建制演变为民,然而,那“车辚辚,马萧萧”的战争场面,以及在战场上为冲锋将士擂鼓助威、激励呐喊的鼓车,却被演变为集鼓乐表演与体育竞技为一体的飞车擂鼓艺术形式保留下来。第二位“鄂公”是唐时被封为“鄂国公”的尉迟敬德。唐太宗李世民一统天下后,分封浴血奋战、屡建功勋的尉迟恭的“采邑”在汾城姑射山一带。因尉迟恭的封地曾是当年晋鄂公的地盘,因此尉迟恭的封号才定为“鄂国公”。尉迟恭被封为“鄂国公”后,一面屯兵屯田,一面训练部队,源远流长的鼓车文化在尉迟恭时期得以发扬光大。
行走在尉村狭长的村巷,赵维勇寻找着跑鼓车源远流长的文化脉络——原来小时候热衷的跑鼓车赛事,便是二位“鄂公”在久远历史中一脉相传下来的。
久久伫立于“鄂公堡”前,赵维勇仿佛被远古岁月的风吹拂着。几千年来,崇文尚武构成了尉村的文化特色;诚实守信、豪侠仗义、彪悍勇武、当仁不让是尉村人世代相传的精神品质。在耳濡目染和认真考证中,赵维勇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村庄在历史的风云中沉淀着一种古老的文明,而跑鼓车,正是数千年文明的一种载体。
为鼓车申遗呐喊助威
后来的许多年里,宣传家乡,助推鼓车文化走向世界成了赵维勇的一个心结。2008年春节前夕,赵维勇回乡探亲,向村里人提出将尉村鼓车文化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他的建议很快得到了村干部和有识之士的响应,村民委员会积极筹措资金成立了鼓车申遗筹委会。70多岁的老党支部书记、筹委会主任卢玉忠在筹委会成立时激动地说:“鼓车是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如果我们不保护推广,这种独一无二的鼓车文化就失传了!现在村里只有上了年纪的人记得鼓谱,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一代一代传下去!”而村里跑鼓车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毛德全也激动地说:“听见鼓声,就像婴孩听见母亲的呼唤!”
提起跑鼓车申遗的过程,赵维勇一再给记者说,他只是尽了一份绵薄之力,大量的工作是村里许多人以及在外工作的尉村人做的。像尉村鼓车筹备委员会名誉会长贾焕光先生、清华大学化学系党总支书记尉志武,还有尉福生、尉素杰、赵维强等许多在外工作的尉村人,听说村里要为跑鼓车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家都积极参与其中,出钱出力、多方奔走。村干部李云虎、尉全旺更是为申遗殚精竭虑、不辞劳苦。热心村民任永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在网上发布宣传尉村鼓车,他把自己辛苦挣来的不少钱投入到了搜集资料、拍摄照片等工作中,还常常为此被妻子骂成“憨憨”。
而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尉村鼓车协会副秘书长贾德亮,他原是一位教师,对村史、对鼓车史颇有研究。一年多来,他不计个人得失,积极配合村干部做发起、筹备工作,夜以继日起草了尉村鼓车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详细资料。贾德亮还满怀深情写下了《祭鼓文》与《尉村鼓车之歌》,其中《尉村鼓车之歌》有这样几段歌词:“身在英雄堡,耳闻擂鼓声,冲出多少勇士,跃起多少先锋……”这首歌由被誉为“乡村歌王”的尉村青年赵仰瑞演唱后,很快在尉村一带传唱。
那天,尚在省城的赵维勇接到老家的电话,得知全村几百号乡亲聚集一起,共商“申遗”大计,请他通过手机向大家讲几句话。那一刻,赵维勇激动不已,他被乡亲们的热情深深打动。
而今,尉村跑鼓车申遗工作首战告捷,顺利完成了我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公示工作,这让所有关心、支持、热爱尉村跑鼓车的人无不欢欣鼓舞。赵维勇说,当悠长的村巷擂响鼓车时,村民们都会为之振奋。人们全身心投入鼓车赛事中,打麻将的、扯闲话、闹意见的自然就少了。激越、豪放、野性的鼓声,穿越数千年时空,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遗存,在娱乐强健乡亲们身心的过程中,也不断净化着村风民风,还升华着一代又一代尉村人的精神境界。
本篇已发表于(3月27日《山西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