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出现一个新的超级现象,即:伴随互联网巨头相互竞争间的重要举动,社会随即进入某种“被动员”的状况。 去年春节微信红包一战成名,大大刺激了商场对手,从本月11日起,支付宝开始了其6亿红包的第一波发放,掀起一股全民抢红包热潮。腾讯也表示,春节期间将“给全国人民发65亿元红包”,百度和京东也携带37亿元红包强势来袭。加起来,仅这四巨头在今年春节就要送出高达108亿元的红包。就连招商、浦发等银行,也加入了送红包的队伍。总而言之,春节前的中国,红包大战烽火遍地,红包火的一塌糊涂,网络巨无霸的红包,至少对“青年社会”实施了总动员。 网络巨头竞发红包为笼络用户,红包大战的主战场在“移动支付”这一领域,而“春节红包”是效率很高的移动互联网入口,对参战的各方有取长补短之效……这等对商家及其行为的判断均准确无误(这些事,本来就摆在明面上)。而对用户这一方,研究或揣测就欠缺一些,这就不便于让人理解一个简单而轰动的互动过程是怎样发生的。 即是传媒巨无霸,又是商企与智业、金融的巨无霸——互联网巨头调动资源、动员社会的能力即由这种特点派生而来。对红包大战纷纷攘攘的热议,已呈现百花齐放局面,不过,“社会怎样被动员”或者“如何运动社会”的问题,确实没被注意到。 互联网巨头本来就有“烧钱”的底气,况且,它可以纠合万千商家,烧商家的广告费来热自己的锅。与网络巨头“双赢”的预期,令无数企业实际上成为网络巨头可调动、可凭借的经济能量,达成结果为:牵互联网巨头一发,而动经济界全身。 原始的发红包方式,在网络巨头手中与时俱进,实现了科学化、现代化、细致化。互联网巨头的促销活动,成功率极高而失手现象罕见,只因他们是强大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单位,凭借这一其他行业不具备的优势,他们就拥有了领先于整个商界的策划智商。对公关对象看的准,摸透了用户心思,然后定向投弹,一击必中。 不管好听与难听而直说白道,互联网巨头的智囊班子,对潜在用户的基本判断是这样的:爱沾小便宜的是大多数,广发小红包他们就会疯抢,他们这操行足可利用,先拉他们进来再说。 抢不到红包还吐槽,但吐槽已经证明吐槽人热衷于抢,曾热切地关注过并寄予不切实的厚望。白送的东西没到手就发火,这也是一种境界。为一点小钱而热烈,也为一点小钱而懊恼,互联网商家那边对此早已了然,并未看错他们的用户。为技术故障而道歉的支付宝,在策划上并没什么失误,道歉也是后续策划,不过顺时应变哄孩子罢了。同时,每个互联网巨头,都明白一时的红包靠不住,因为见红包就疯抢的人不会很靠谱,他们“见利忘义”,见异思迁,抢红包快,“叛变”速度肯定也很快。 红包大战所调动的社会成员主要是青年人,这里似乎彰显代沟深深。有人说岁数大的人因不会玩而不抢红包,实际上主要原因不是这回事。那点玩红包的“网络技术”,对许多年长者根本不在话下。理性的支付渠道选择,并不受红包因素干扰;阅历深沉后自然会看淡各种促销噱头,不在意那点小油花儿。 小便宜不见的便宜。时间和精力很宝贵,不把时间、精力计入抢红包的成本,那是根本不会算账。不错,商家知道不会算大账、细账的人乌央乌央的,他们对公关对象的追求层次了如指掌,于是才有“促销自信”,坚信他们的红包可掳掠大部分有闲青年。 红包发放方式,与接受对象智力相配,与其情趣相合。抓准人心,给予小利,被公关对象就会跟着商家的指挥棒碾转腾挪,集体运动。 运动社会的力量——钱;运动社会的方式——烧钱;运动社会的决策基础——个人资料、大数据分析;运动社会的突破口——青年;运动社会的目的——钱。互联网巨头之间的红包大战,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网络能量、网络影响,同时,还告诉了我们这些或许有更广泛适用性的运作方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