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官员“酒后猝死”,镇政府花75万元“摆平诉求”:近日,这起今年初发生在广东韶关市乐昌市沙坪镇的“酒后猝死”事件,因群众举报,引发公众轩然大波。 近几年,基层“酒烈士”频现,安徽祁门民警酒后摔倒致死、广西来宾镇副镇长醉死食堂、湖北恩施地税干部酒后猝死……网友调侃,“‘醉酒死’成为了基层干部的一种新死法”。基层缘何就盛产“酒烈士”呢? 借用基层干部的话说,基层工作繁琐、艰难,乡镇领导疲于维系上下、平级关系,而维系这些关系的“润滑剂”就是让人又爱又恨的“酒”。对待上级,不仅工作要做好,迎接各种检查时酒更是要陪好。另外,项目是乡镇发展的“生命源”,是地区发展的“经济引擎”,是乡镇领导晋升的梯石。但项目的争取并非易事,个别领导不惜用健康换取项目,为项目喝得胃出血的领导不在少数;对待群众,逢年过节,当地商贾名流宴请乡镇班子成员喝酒成为人尽皆知的“习俗”。不与群众喝酒的领导被视为不会与群众打交道,不能和群众打成一片。平时喝好酒,满足商贾名流“套近乎”的虚荣心,关键时刻才会支持坐镇领导工作成为“官商”心照不宣的交易;对待兄弟乡镇,平时交流不可少,“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成为衡量感情深浅的标尺。 很多问题的产生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不健康的官场生态是外因,那么个别领导公权的“出轨”,人为让年轻干部成为官场流水线上的“牺牲品”就是内因。年轻干部往往被当作酒桌气氛的“调节剂”,领导赴宴带上一两位年轻干部那是常事。新入职干部会被“试酒量”也是官场公开的秘密。会喝酒、能喝酒的年轻干部被认为前途无量,自动列为重点培养的对象,而拒绝喝酒的干部前途恐怕就不那么“一片光明”了。个别乡镇领导的至理名言是,“接待也是工作,喝酒也是义务”。换言之,喝不喝酒是工作卖不卖力,支不支持领导工作的重要体现。 “劲酒”有一则广告宣传语说得非常有道理,“没有身体何来的感情”。身体是一切的前提,病态的官场酒文化应赶紧踩住“刹车”,让干部们将汗水和热血洒在百家千社、洒在田间地头。社会才能少一些“酒烈士”,多一些“好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