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一名小伙子在上海地铁1号线车厢里辱骂暴打乞讨老人的视频被网友上传至网络上。据视频描述,老人在地铁上乞讨,小伙最开始将钱给了乞讨老人,但因自身心情不好想要回施舍的钱,又想到老人乞讨一天所得比他工作一天的工资还高,心有不甘便动手打人。(新民网6月15日) 面对如此瘦弱的老人,这位看似孔武有力的小伙儿竟然对之施以了连续两次、长达近两分钟的持续刁难、殴打,视频里清晰的巴掌声,一阵阵传出,落在每一个观看视频的人心上,让人顿生凉意。 事情发生后的追责也许并不复杂,而整个事件背后的社会原因却发人深思。小伙子原非恶人,他最初给了老人六元钱,也许当时他并没有多想,只是出于人的善良本能,作出了施舍善行。随后,也许他想到诸多职业乞丐的种种恶行,认为自己的善心被欺骗了,这种被欺骗感使得“理智”战胜了本能,驱使他向老人要回钱。而老人并没有立即将钱退回,更加重了他“被欺骗”的观感,一种不公平感油然而生,于是就将对整个职业乞丐群体的仇视都集中、转移并发泄在了这位老人身上。 这一幕看似偶然,但集中体现了一种不良的社会心理。其实,不仅仅是职业乞丐,在这社会里,只要一个群体长期以来和人们的公平感相忤逆,而又得不到有效社会规制,人们对之诟病已久却无能为力,就容易对这个群体进行标签化、妖魔化,只要有一个很微小的火星,就能点燃社会其他主体对这个群体其中一个个体的愤怒,进而将长期压抑的不满、仇视集中、转移到特定的个体身上,让双方都承担难以承受之重。 小伙暴打老人,固然让人心寒,可是,如果我们反躬自省,我们自己身上有没有这种不公平感,我们内心有没有对某个群体的不满与歧视,将来有没有可能爆发出来,不得不让人感到背后冷意袭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