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东莞时报官方微博消息,孩子香港街头小便,大陆夫妻与港人发生激烈冲突。冲突现场混乱,大人相互指责,孩子大声哭泣。夫妻抱孩子推婴儿车欲走,被港人拉住阻拦。孩子母亲说,洗手间排队,孩子着急我怎么办? 这新闻在网络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而且几乎是压倒性的支持大陆夫妻的声音。 可是,同样让儿童当众小便的事件,若发生在大陆,反响的情况就不一样了。2010年10月,由南京幼儿园老师组织秋游的孩子,在莫愁女塑像厅西侧的草地上小便。此举引起网友一片哗然,有不少网友认为老师此举不文明,更有教育专家指出:幼儿园的孩子已经有了初步的性别意识。如果集体、公开地允许这种行为,特别是老师允许他这么做,会在孩子的心理上造成一定影响。 2013年6月,一则关于成都地铁不 文明现象的微博被网友热议。市民莫小姐发微博称,成都地铁2号线上,有小孩子当众尿尿,而孩子的家长居然淡定把尿。此举也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有网友认为文明应该从小培养。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地方,为何就会引起不同的反响呢?难道我们的是非标准是随着地点的不同而改变的? 模糊了是非标准的评价已经不是在评判,而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这就把事件评价搞成永远扯不清的话题了。站队化、标签化评价不仅模糊是非标准,而且还会把双方矛盾和隔阂进行毫无意义的放大。 人和人相处,哪里没有一点磕磕碰碰。其实在内地,也时常发生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或者是来自不同的城市人们的冲突,或者是某个南方人和某个北方人的冲突,或者是某个山区人和某个平原人的冲突,或者是某个老年人和某个青年人的冲突——无论怎么说,这都是他们个体之间的冲突,并不能被看做某两处地域或者某两个年龄段人们的群体冲突。 而站队式、标签化的“讲理”,就是用最简单的方式把问题搞复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