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重阳节。昨天,由中国社会福利协会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首届老年节研讨会在京举办。记者从会上获悉,目前我国约有40.7%的老年人仍是靠家庭供养,四成老人认为自己是家庭的负担,只有约24%的老人能够依靠养老金生活,农村很大一部分老人要靠劳动收入养活自己。(13日《京华时报》) 调查数据很让人不安,中国老人的夕阳晚景还有诸多不确定因素。能够享受养老金的老人竟然不到四成,农村老人还有很多在自谋生路靠不辍劳作养活自己。即使在城市,人们也经常看到佝偻者身躯拾荒或做清洁工的老人…
老无所养,何谈老有所为、所乐?现在中国已经迈入老龄化的门槛,到2030年,中国老人比例将达30%,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关注老人幸福,让中国老人都能唱响“夕阳红”是政府、社会乃至每个人的责任。让我们的父辈乃至未来的我们,在夕阳晚照中背影凄凉,是中国的不幸。
唱响“夕阳红”的主旋律,要靠现实福祉的支撑。最首要的,莫过于养老金制度的全覆盖,从城市到乡村,不能有任何死角。好在中国已经实现了社保医保制度的全覆盖,养老金是保障制度的核心要义,没有养老金的社会保障是虚妄的。其次是养老金的足额足量发放,能让每个老人的养老金足以在他的晚年能够享受到小康生活。其三是着眼于当前,使养老金统筹通过多元化途径,实现制度化的凝聚---国家财政、社会保险、单位承担、个人缴纳等。然后通过制度化可监管的多元化市场投资,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以破解人们对养老金空缺的担忧和由此带来的社会焦虑情绪的发酵。其四是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藩篱和区域不均衡的限制,实现全国“养老金”的无地域“漫游”,像美国的老人们那样可随意当“候鸟”自由迁徙。其五是实现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实现国家养老、社会养老、社区养老、企业化养老和居家养老的多模式共存。
制度路径已经明晰,关键是如何执行,以及执行中财力物力的跟进。现实中国,面临着诸多矛盾与问题,尤其是发展和民生孰重孰轻在执行层面往往走偏。因此,即使中央设定了民生为本的战略蓝图,但在各级行政执行上,往往把发展放在了首位,而民生层面,也往往以最迫切的急难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譬如保障就业、入学、安居等等。养老问题,往往被推迟延后,甚至养老金都被已作他用。这种现实主义的“啃老”,是制约中国养老的老大难问题。
因而,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亟需实现从个人到社会由家庭到国家的转型升级。独生子女时代的残酷现实,已经无法承担起孝道为先的理想主义传统。孝道的个人责任,必须由社会和国家承担起来。这种家国角色的转变,主要是“国”要重视起来并尽快适应这种角色的转换。
值得一提的是,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并且来自基层的民意对政府养老的呼声日高,社保医保制度的完善以及养老制度的创新也已经提上政府日程,加之当下中国公共财政收入较为丰裕,政府打造完善的养老平台并给予财政支持,正当其时。
当年梁任公曾有《少年中国说》一文,称:“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那是国运垂老时的美好期冀;现代中国国势日隆,蓬勃出少年生机与气象,国家则应以国富反哺民生,尤其应关注老年养老问题。让老年人尽唱“夕阳红”,才是盛世气象。 (责任编辑: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