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_华语综合文化门户,深度访谈,观点评论,新书推荐,读书笔记,情感故事,文化新闻

为何中国人“路过”只说打酱油不说打醋?

时间:2012-03-07 14:40 来源: 作者:冷得像风 点击: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趣,酱油和醋都是中国人每天最重要的大事吃必不可少的元素。酱油可以为饭食增色,醋可以增香味、增加食欲,中国人吃饭吗,就要讲究个色味香感具全,因此,酱油和醋变得就异常重要。 按照实际使用量来讲,醋明显要比酱油使用得多,尤其是在广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趣,酱油和醋都是中国人每天最重要的大事——“吃”必不可少的元素。酱油可以为饭食增色,醋可以增香味、增加食欲,中国人吃饭吗,就要讲究个色味香感具全,因此,酱油和醋变得就异常重要。

  按照实际使用量来讲,醋明显要比酱油使用得多,尤其是在广大北方地区,随着北人南进,南方也呈现出这样的态势。而好玩的是,酱油和醋,过去在平民百姓家,都是打来的,就是你拿一个瓶子,几角几块钱,到酱油坊醋坊,或者在街头巷尾叫卖的酱油醋郎那儿打点,够一个星期吃就成。事到今天,这种打酱油打醋的情况还是非常普遍。

  回到正题,既然某种意义上醋要比酱油使用量大得多,那为什么“路过”一词的衍生品,就成了“打酱油”而不是“打醋”呢?

  首先是使用量的问题。醋的使用量相对较大,而且醋基本上不存在会腐败变质的问题,可以长时期存放,最不济,放个一年半载,那肯定是没得问题的。因此,购买醋的时候,一次性购买的量就比较大;而酱油呢,一方面是使用量较低,另一方面是存放时间不能太长;这导致了,酱油是少量多次去打,而醋是一次性多购买。因此,打酱油就变得频繁,而打醋就相对较少了。还有一点要说的是:中国人喜食腌制品,尤其以咸菜为代表,腌制咸菜,醋和盐的使用量很大,而酱油,基本派不上用场。而腌制品的存在,导致家里醋的存量很大。如果是在冬天腌制品为主的时节,醋基本上不需要再去打了。而只有打打酱油的份儿。

  其次是打酱油的人的问题。打酱油的人,一般都是儿童,再次是老人,最后是妇女,都是传统心理和生理上的弱势群体,就算遇上什么街头闹事、暴人横行的事情了,也基本上只有围观,甚至害怕仅仅路过的份儿,很难谈上什么见义勇为啦啥的。于是,打酱油这种行为的主体和“路过”、“围观”这个词的本质意义,就高度的契合了。

  第三,再说酱油本身。酱油是黑色的,粘稠状的物体。倒地上一淌,你走过去,不仅存在滑倒的可能,还得沾你一身黑,极有洗不掉的可能哦。就算沾皮肤上,也要把你搞黑搞脏。这个“打酱油”路过的街头、事件真有得一拼,凡是被打酱油的事件,无不是社会丑闻、恶人闹事。这跟醋形成了鲜明对比,醋是通明的,就算倒地下,沾衣服上,这实质跟水差不多,这跟“黑、恶、丑”很难沾上边啊。

  最后,是打酱油的频率问题和无奈问题。打酱油的频率很高,基本上一周一打,甚至一周两打,这一点体现了近来社会假丑恶事件的高度暴发,已经到了日常的地步;无奈问题,想一想首先里说的打酱油的都是些什么人,而且,打酱油的人,越来越变成传统意义上占据生理和心理强势地位的青壮年男人。

  一个全民打酱油的时代悄然到来。笔者恐怕的是,万一有一天,我们都成为了势力压迫下的酱油本身呢?

(责任编辑:冷得像风)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匿名?
    手机阅读请扫描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