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下午,刚做完兼职踏上回程的大三学生王丹丹(化名),在重庆市276路公交车上,一名老人将唯一的空位让给了十六七岁的孙子,却要求坐在一旁的王丹丹给其让座。王丹丹没有让,老人一直大声抱怨其没教养,惹得车上乘客一片讨论。(7月20日《重庆商报》) 王丹丹到底该不该给老人让座,主流观念当然是应该。专家就表示,“我认为王丹丹应该把座位让给老太,毕竟不能因为别人的不妥,而降低自己的标准。”但网络上却恰恰相反,许多网友纷纷指责老人,认为老人不该持双重标准:一方面溺爱自己的孙子,另一方面却指责他人没有教养——她自己的孙子就有教养吗?她是怎样教养自己的孙子的? 这是典型的观念与权利之间的尖锐冲突:许多老人在潜意识中,把年轻人给其让座当成了一种自己理应享有的权利和福利,而年轻人则把给老年人让座当成一种道德观念。当老人对这项权利志在必得、而年轻人却觉得缺乏让座的道德标准条件的时候,矛盾必然会发生。 重庆发生的这起“让座风波”就很典型,老人把唯一的空位让给孙子之后,却来索取其他年轻人的座位。这是因为,在她看来,车上的空位让给孙子之后,她完全可以再另外争取她本该享有的权利和福利。殊不知,在年轻人看来,老人把唯一的空位让给孙子,再向他人索取座位,不符合自己心目中的让座道德标准。因此,老人的说话越是难听,就越令当事的年轻人生气,冲突就越尖锐。 耐人寻味的是,尽管老人把让座当成了一种自己理所当然享有的权利和福利,但他们在向年轻人索取座位的时候,却大多挥舞着道德的大棒。这往往更令年轻人心生反感。因为,在年轻人看来,这无疑是一种道德绑架,而道德绑架和年轻人所持有的让座道德标准恰恰背道而驰。这也是为什么网络上一边倒地批评老人的原因。 只有让道德的归道德,让权利的归权利,真正厘清权利的边界(譬如老人免费乘车),这种让座风波的发生率才会降低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