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眉山市丹棱县建立暗访监督人员库,并组织开展暗访监督活动。昨日,丹棱县纪委书记骆仕明透露,像李开鹏这样的“挑刺工”,他们“秘密”选聘了40人。“这是一份只有两个人知道的秘密名单,即使"单上有名"的人,相互间也不知道对方是不是挑刺工。”骆仕明说。(5月19日《华西都市报》) 通过暗访监督一些部门的工作,是监督的一种有效方式。雇佣选聘“挑刺工”,通过秘密名单的方式无疑能够形成一定的震慑力,这也是,丹棱县能够在工作中起到一定作用的原因。 但正如其中一名“挑刺工”的遭遇,身份被识破了,监督也就失去了效力。更何况,秘密名单景观石保密的,但从报道来看,其中一名“挑刺工”是宣传部副部长,这样的“名人”身份,究竟能保密到什么程度还真不好说,尤其是,一月暗访3个部门的监督频率也并不高,很难达到将监督置于阳光之下的力度。 “挑刺工”初衷很好,名头听起来也不错,但它还是和先前一些地方花钱买监督类似,比如,2012年,湖北省襄阳市地税局就曾花4万元请调查公司暗访治庸,毫不留情地处罚了142名地税干部。但问题是,花钱买监督听起来很美,但也是效果有限,和“挑刺工”一样,都面临着制度能不能普及长久,监督是不是全面的问题。 正如花钱买监督是不必要的一样,聘用“挑刺工”也意义不大,因为这一做法都忽略了监督的主角——人民群众,这一最有效、最能持久、覆盖面最广的监督方式。政府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由来已久,对其制约关键还是要靠实施,中央八项规定以来,各地都在进行四风建设,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地方都要去“制度创新”,去琢磨一些招式,因为纠结于这些雕虫小技,难免本末倒置,只重所谓的形式,而忽略了重要的是落实。 每有新的制度出现,开始莫不是成效显着。成绩的取得容易让人产生错觉,似乎成绩来自制度,实则是在于开始时“三分钟热度”的落实。制度只要落实了,自然会出效果,但频出的制度导致制度每有持久性,更何况诸如“挑刺工”的监督实则是内部消化,与公众的监督还相距甚远。 真正有效的监督,实际上是一种无处不在的监督,更是一种将监督交予监督主体——人民的监督,将监督夯实在日常工作的土壤之中,让民众随时随刻监督,并及时有效地回馈公众的监督,鸡蛋里挑刺的频率才会真正建立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