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民工,在北京买房子,做梦吧?刚听说老赵的计划,同事就这样取笑他,认为他野心太大,买了房子又能怎样?老赵觉得自己的想法并不是那么夸张:现在燕郊的房子均价在每平方米九千多元,咱买个便宜点的;七八千的,咱也不买大的,就买个 四十平方米,算起来也就是三十多万;咱再攒几年钱,再贷点款,不就可以了吗?(3月29日《第一财经日报) 老赵身在北京,家人在北京,工作在北京,而且工作了七年多,在老乡眼里,差不多算半个北京人了。但是,他一直没有“北京人”的感觉,在他内心,北京离他很遥远…… 这,或许是他想在北京买房的初衷,哪怕是砸锅卖铁倾其所有,哪怕是当“房奴”。或许,只有这样,他才找到自己当“北京人”的感觉。用老赵的话说,“买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感觉像是把脚插进北京的土里,踏实多了。” 但是,在北京买了房子又能怎样?老赵工友与其妻子的这声诘问,抑或是嘲笑,其实也不无道理。 或许,在别人眼里,老赵一家人的收入并不低——在一家酒店物业部做维修工,月收入在3400元。老赵的老婆在别人家帮忙看孩子,管吃管住,一个月净挣3000元。儿子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公司做职员,一个月4000多元。一家人一个月加起来也是上万。但在北京,即便是在燕郊买套便宜的楼房,买一套寒碜要命的小居室,恐怕也得几十万。依此计算,老赵一家三口整天不吃不喝不花销,也得攒几年。更何况,即便买了房子,要是生病怎么办?老赵老婆一肚子担心,并非杞人忧天。 尤其是,即便买了房子,但离“北京人”还是相距十万八千里。比如,老赵一家的户口在山东,他不享受北京的“市民待遇”,未来的生活恐怕还会遭遇不少的“闹心事”。譬如,老赵的儿子娶妻生子,户口还是落不到北京,孩子长大会遭遇上学难。老赵的妻子没有任何社保,即便是老赵,他今年48岁了,总共交的保险还不到两年。养老保险要交满15年才能领养老金。他能在这个单位再干13年?他自己都觉得很悬。没有社保,没有医疗保险,若干年后,这对老夫妻凭靠什么在北京继续生存下去?这显然是一个未知数,前景未卜。 也就是说,只要是户口不解决,养老医疗等社保无着落,老赵即便在北京买了房子,又能怎样?——在今天和未来,除了有一处遮蔽风雨的窝之外,其生活、医疗、养老等一系列问题,却都无“着落”。像这样可预测的生活际遇,显然不是老赵、他的家人以及工友们所愿意看到的。 “买了房子又能怎样”?!其实是无数外来务工者心中的伤痛。根据目前的城镇化进程,预计到2020年将有3亿人住在城镇却没有城镇户口。与此同时,附加在户口上的各项福利待遇依然“坚挺”,似乎看不到被“剥离”的痕迹。在这种语境下,我们只能说,一个农民工,即便在城市购置了房子,也未必能享受“市民待遇”,以及其他相应的福利保障。“买了房子又能怎样”——这声家人与工友们的取笑,相比会让无数的外来务工者倍感尴尬与悲怆。 近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城市蓝皮书》谈及中国城镇化成本时指出,农民工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约13.1万元。新型城镇化是未来经济的引擎,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也是历史发展进步的趋势。但是,让农民进城,提高城镇化率,农民工市民化成本不能由农民工独自承受,这显然是不公平的。事实上,“附着在户籍制度背后大量福利因素所构成的较高成本”是影响城镇化进度的关键。所以,加快城镇化进程,降低农民工市民化成本,杜绝“买了房子又怎样”的尴尬,不妨从剥离附着在户籍制度之上的福利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