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生证、户口本、毕业证、职业资格证、退休证……广州市政协常委曹志伟及其19人团队历时半年,调研收集了中国人一生所需103种证件。而办这103个常用证件,需要经过近60个单位部门,盖100多个章,交28项办证费。并且在办证的过程中,同样的材料需要在不同的部门重复提交。户口簿37次,照片50次,身份证73次……中国人不是在办证,就是在办证的路上。(羊城晚报) 中国是个“证件大国”? 从出生到死亡,从准生证到死亡证,中国人的一生,似乎都在和各种各样的证件打交道。所以说中国是世界第一办证大国,估计没有几个人会提出异议。曾几何时,厕所墙和电线杆子上铺天盖地都是“一针见笑”、“老中医专治牛皮癣”之类的小广告,现在差不多都让办假证的给占领了阵地。就连汤姆·克鲁斯的《碟中谍3》都出现了“办证13xxxxx”的镜头背景,令人发出会心一笑。正因不少部门利用权力,巧立名目办理各种证件,然后借机收取办证费用,“办证经济”因此得以兴盛。 从北漂小伙返乡6次办护照,到孕妇为准生证4个月内跑20趟,再到潘石屹诉说37年前给妹妹转户口跑了11趟公安局也没办成的往事,“中国式办证难”问题早就是不争的事实。而正因如今的证件,恐怕每个家庭都像宝贝一样集中收藏,不敢稍有闪失,因为你不知道哪一天哪一个证件会被要求出示。举例而言,一个公交车司机,要随身携带12个证件才能上岗。还有许多莫名其妙的证件——比如暂住证,一个朋友在北京都买房10多年了,他还一直是暂住,暂时居住在自己拥有产权证的房子里。 磨破嘴、跑断腿”、“为办一张证,一把辛酸泪”、“办证”是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西天取经,这些流传已久的形象比喻便是例证。在证件治国的大背景下,人们的正常生活不可避免地受到证件困扰。过度甄别,使证件成为人生活工作中的累赘,只要任何一个证件出现一丁点麻烦,正常的生活秩序都要被打断,极端情况下甚至使人走投无路,没有了证件相当于人本身不再存在。以证治国,其实是以牺牲人们正常生活的便利,来达到降低政府管治风险的目的。成龙曾经说过“中国人就该被管”,所以,每个中国人的一生,就是办证的一生。 有多少证是真正需要办的? 虽然有很多证件确实为日常身份认定和职业认定所需要,但仍有大量证件只是出于管理需要,给人徒添麻烦。比如有些证,本不需要办;有些证,本不需要规定如此多手续;有些证,被执法机关作出了超出规定的要求;有些证,在办理之前,相关部门并没有作好告知义务;有些证,在技术上本可以实现异地办理,却仍然要回家乡办理;有些证,公务人员有着过多自由裁量权,手松则成,手紧则不成。正是以上问题归结了一个终极命题“证难办”。 证件是一种社会甄别机制,其本意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便利、提高社会效率。可是,现如今疑难杂“证”漫天飞舞,已经成了一种社会病,消耗着社会的资源,也折腾着人们的生活。疑难杂“证”之所以越来越多,主要是利益作祟,你见过几个不收费的证件呢?有些单位那一大帮子人,可都靠办证费活着呢。由此可见,要医治当今社会的疑难杂“证”,还须从制度着手、拿热衷于办证的政府部门开刀。 拿什么破解“中国式办证难”? 办理一个证件,相当于一次行政审批。每一个证件的背后都有一种权力、一次收费。证件种类繁多、办证程序繁琐,不仅让百姓疲于奔命,也滋生了腐败和官僚主义。要想达到“不找人就能办成事”的境界,其核心还是在于对权力的约束。要让每一次办证都变成权力对公众的服务,而非相反。同时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还必须减少证件种类,由此可以大幅减少社会成本,同时尽量减少权力对公民生活不必要的干涉和影响。 因为证件越多,个体越不自由。当然,对于一些涉及公民利益的职业,比如医生、教师、检疫员等人员,正规的证件必不可少,但对于可有可无的证件,能少则少。信息化时代,一张芯片能够容纳的信息足够多了,能合并就合并。例如准生证、火化证这种在国外听来骇人听闻的证件,不如直接取消了好。证件大国并不是什么褒奖,只能说明权力对于社会的渗透有多么严重。可以说,每一个证件都代表一种权力,每一次收费就是这种权力的变现。 政府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换言之,就是舍不舍得放下权力,以及伴随权力而来的各种利益。政府要向公共服务转型,就要不断放权,放权才能回归政府本位。取消不必要的证件,对于解决办证难可谓“釜底抽薪”之策,不仅方便了老百姓的工作和生活,而且可以精简机构,降低行政成本。各办证机关不妨来一次大清理,看看哪些证件是需要保留的,哪些是可以取消的。(文/风青杨 微信号:fengqingyang89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