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各大论坛上,“workingpoor”一词开始流行。“workingpoor”在英文中是个专有名词,被翻译成“穷忙族”或“在职穷人”,是指拼命工作却得不到回报、看不到太多希望的人。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某网站新闻中心展开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11351人参与),75%的人自认为是“穷忙族”,其中有82.6%的人为在职者,9.2%的人为学生。(5月9日《中国青年报》)
有人说,产生“穷忙族”的原因是社会压力过大、竞争激烈;也有人认为,是盲从、随大流造成的;还有人表示,是个人欲望膨胀导致了“穷忙”……众说纷纭,不一而足。但在笔者看来,这些“观点”其实都很片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个体的生存压力确实在增强,但绝对没有“紧张”到要让“穷忙族”同时兼几份职拼命赚钱的程度;盲从、攀比的心理,或许存在于部分人之中,可不会是普遍性的主流心态;至于个人欲望,我想,在现代文明的视野下,为了物质享受不惜放弃一切的人不是没有,但毕竟还是少数。
问题的关键恐怕还是在于,现实社会存在的“结构性危机”——社会结构,原本是一个“流水不腐”的动态机构框架。社会阶层之间,有一条不断流动循环的“河流”。穷人成为富人或者富人再次变得一贫如洗,大众变成精英或者精英沦落为草根,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现实却是,户籍、收入分配、教育等诸多领域体制性的落后甚至是不公正,逐渐导致精英“寡头化”和底层人“固化”,阶层与阶层之间的流动困难。穷人便富越来越难,草根成为精英近乎天方夜谭。
网上与坊间流传着一句话:我们的人很多,但我们的机会很少。社会各行业精英所组成的强大方队,掌握着各层面的话语权,普罗大众要想向上流动,除了“穷忙”之外,还有什么办法?故而,为了获得更优质的生存质量、实现更美好的生存未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穷忙族”的队列中——所谓的“穷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赚钱满足欲望消费,而是通过更大的努力付出去寻找“人生的机会”。
因此,我要说,“穷忙族”永远无法实现自我救赎。个体心态和价值观调整只能“治标”,要想“治本”,还得从根本上“下药”。显然,不断出台符合经济规律、有利于社会良性发展的有效公共政策,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大力解决诸多悬而未解的民生难题,比如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等,赋予“草根”公平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机会,彻底消弭“草根”向上流动的重重压力——这是拯救“穷忙族”的必由之路,回避不了也没有捷径可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