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会战:震惊世界的一场中日大血战(图)
时间:2013-03-29 16:17
来源:
作者:贾云峰
点击:次
血与火的悲情已经慢慢离我们远去,这一次我来到云南保山,参观了松山会战遗址、国殇墓园、慰安妇遗址等。从我一踏进国殇墓园时所听到的歌声,这一刻,世界仿佛已经没有了春意的温暖,因为在这里,阳光却终将失去了其温暖的力量。悲切,让人窒息,面对这段不为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
血与火的悲情已经慢慢离我们远去,这一次我来到云南保山,参观了松山会战遗址、国殇墓园、慰安妇遗址等。从我一踏进国殇墓园时所听到的歌声,这一刻,世界仿佛已经没有了春意的温暖,因为在这里,阳光却终将失去了其温暖的力量。悲切,让人窒息,面对这段不为人所熟知的悲壮史诗,剩下的只是一种油然而生的痛惜。
是的,因为这一刻那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它触动了我心灵最柔软的地方,不经意间泪水已经布满了脸庞,震撼、感动、羞愧,然而更多的却是无奈的叹息。如何才能让这段历史为国人所铭记,我陷入沉思之中……
一首中国远征军的军歌,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颤栗。矗立在看不到尽头的墓碑前我徘徊了很久,还是不愿离去,我仿佛听见了英雄们的哭诉和呐喊,他们焦急的等待着那些尚未归队的战友,这一等就是六十年。六十年啊如白驹过隙,它深深的刺痛着那些所剩不多的抗战老兵的心灵。如果你要问我这战役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算是彻底的结束了,一百年的时间够吗?我是这样默默的问着我自己……
魂归故里
2011年9月13日,19位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的遗骸将归葬云南省腾冲县国殇墓园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墓。回国了,终于回国了,这条回国的路,我们已经走了整整67年……
感动是一种源自于亲情的回归;哭泣,却是一种渺茫无助的悲伤。如果此时此刻要用一种词语来形容,除了羞愧我已无以言表了,因为这是云南首次迎回中国远征军遗骸,而我相信这绝不是最后一次,因为,这个民族还有希望。
然而如何对待阵亡人员遗骨,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不同民族对于历史的态度。日军节节败退的日军脖子上仍然挎着白布包裹的骨灰盒同行。
据我所知,从1975年开始,在日本政府、财团、企业大力支持下,当年在缅甸阵亡日军的遗属纷纷到那里收集遗骨。有金钱铺路,他们在缅甸打通了种种关节,在各个战场都修建了大大小小的“慰灵塔”和纪念碑,不论原址上已盖酒楼还是民居房,日本人皆重金买下做急死之所,甚至,为战死缅甸的800多匹军马也立了纪念碑。
因此,相对而言,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血战松山
日本人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上,只有三次是他们所说的“玉碎战”,也就是日本人被全部消灭的战役,它们分别发生在滇西的松山、腾冲和缅北的密支那。而这三个地方都是中国人打下来的。
著名的松山战役是滇西大反攻中最为关键的战役。松山雄峙于怒江西岸的高黎贡山正脉,扼滇缅公路咽喉,是保山至龙陵必经之路的制高点,地势险要,有“东方直布罗陀”之称。
中日十战于松山,可见当时的战斗是极为惨烈。中国军队每攻占一个阵地,都要付出十分惨重的代价。当我看到这山顶巨大的爆破坑洞,弹痕累累的树木,听着解说员说到许多士兵在短兵肉搏中,同敌人紧紧抱在一起,用嘴咬敌人的鼻子、耳朵,直至战死还紧紧抱住敌人时,所有的人除了沉默之外剩下的还是沉默……
逝者如斯
有的时候,我们已经习惯于追求新奇和刺激,一味的向往奢华的生活却往往忽视了脚下特别是曾经路过的风景。由于松山战役之惨烈,实为闻名遐迩、震惊中外的一场大血战,时隔60余年后的今天仍有英、美等各国人士前来参观凭吊,日军遗属也有扫其亡灵者。
国殇墓园
是腾冲人民为纪念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攻克腾冲阵亡将士而建立的陵园,在这里长眠了八千抗日远征军的英灵,也是全国建立最早、规模宏大的抗日烈士陵园。“‘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李根源根据《楚辞》中的“国殇”一篇,为之起名为“国殇墓园”以告慰亡者之灵。
有的时候历史总是在不经意的时候给人以一种惊人的相似,
松山会战的事实就是一场人类的浩劫,它又一次重复了没有胜利者的已知结论。战争的苦难,我无以言表,当下能够做的只有将更多身葬异乡的英雄送回到战友的身边,让他们回到祖国的怀抱感受温暖,让他们回到我们内心接受亲情的祭祀。让他们漂泊在远方的心不再哭泣……这也许是我唯一能做到的。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