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理论依据 1.布克的屋——树——人理论; 2.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心理学博士严文华在《心理画外音》一书中提到:“输是最接近人的生长历程的一种植物。人们画出的树可能就蕴含了自己身上的一些特质。树常代表人的能量状态、发展状态。” 3.认知心理学理论(congnitive psychology)认知过程是指你如何以一种你能解释周围世界,并为生活中的窘境找到创造性解决办法的方式,操纵这些心理内容。认知是可以研究的,4.组织行为学中个体态度和价值观理论。 参考文献: 梅萍《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 张研、向燕辉、郑涌、吕建国、尹茜、陈寒5.12地震前后灾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比较[J] 2009(03) 李艳兰 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2) . 卢毅、蒋春意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分析与加强生命教育对策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09(06) 蒋蝉 大学生生命价值调查与生命教育探析 李道友 论四川地震对生命教育的启示 徐浙宁、吴立云四川地震对上海青少年的生命影响及其教育意义 上海教育科研 2008(12) 严文华 心理画外音 第四章 研究内容、方法及展示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范围 研究对象要求: 1.地震时家住唐山市区且亲身经历唐山大地震者 2.地震时(1976年7月28日)年龄满7周岁以上者 3.地震前本人无精神疾病史且其家族中二系三代无精神疾病史者。 在符合以上要求的人群中,我们将随机选取41岁至70岁的,并控制性别比例。选取41岁至60岁的市民,考虑到地震发生时他们已经年满7周岁,在认知和情感方面发育比较成熟,能够回忆当时的情景和情绪体验,也能够意识到地震带给他们的痛楚和改变。而年龄小于41岁的,地震当时不足7岁,认知和情感方面发育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提供的数据真实性,可靠性不高。而现在大于70岁的市民,由于年龄的关系,身体各方面机能已经开始退化,对当时情景的回忆有可能有一定的偏差,所以不予研究。 综合上述,为了保证我们数据的真实可靠,我们选取了41岁至70岁的符合要求的群体作为施测样本。 第二节 研究内容 我们主要确定研究内容为地震亲历人群的生命价值观。生命价值是个体生命对于个体自我及社会需要的满足,它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生命价值观是个体对待生命及其价值的基本观点和看法,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理想。 按照心理学的研究,生命价值观具有下列主要特征: A)主观性 人们对自身生命的态度,对他人生命的态度以及对死亡的认识等都可以称为生命价值观。虽然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但个人对客体意义的认识,对其采取的态度却决取于主体自身的认识。 B)选择性 个人的生命价值观是人出生后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萌发和形成的。儿童时期是模仿和吸取父母和亲近的人的言行而形成的,这时候的所谓“生命价值观”是一种本能的体现。因此,儿童期只能是生命价值感,还不是生命价值观。只有到了青年期随着自我意识的成熟,人才开始主观地、有意识地选择符合自己的标准,才形成个人特有的生命价值观。 C)稳定性 个人的生命价值观形成之后往往不易改变,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并在人的兴趣、愿望、目标、理想、信念和行为上表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