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慈善“黑洞”,吸走的不仅是善款

时间:2015-04-07 19:16 来源: 作者:曹咩咩 点击:
近年来,关于公益慈善的负面消息频频爆出,“红会发票门”、“郭美美炫富”、“5.12赈灾物资库存发霉”……,这些事件背后隐藏的“黑洞”,不仅鲸吞善款损害公利,而且蚕食爱心阻人行善,对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蒙上一层厚厚的“不信任”外衣。

近日,温州市一17岁“公益少年”被曝挪用善款2万元购买手机、相机及电脑等私人用品,温州当地一些公益组织联系记者,称已将少年从公益队伍中除名,并向派出所报了案。随后,该少年自首,当地警方以涉嫌诈骗罪对他立案。

近年来,关于公益慈善的负面消息频频爆出,“红会发票门”、“郭美美炫富”、“5.12赈灾物资库存发霉”……,这些事件背后隐藏的“黑洞”,不仅鲸吞善款损害公利,而且蚕食爱心阻人行善,对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蒙上一层厚厚的“不信任”外衣。

公益慈善与其他行业不同,就在于这是一个需要社会良心浇灌、公众爱心培育的领域。失去爱心和良知,慈善行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慈善的本质意义上,它首先是公开透明的,也就是公众知道自己的爱心到哪里去、怎么去的。同时,它必须是公平公正的,也就是慈善的运行必须处之以公,不可有私。这两个方面做到了,社会良知与公众爱心日盛,源泉汩汩,反之则会干涸断流。

长期以来,公益慈善组织主要瞄准受益人的需求,对捐赠人却常常忽略,导致善款大多时候在“密封箱”内使用,而一些心怀鬼胎的慈善组织工作人员利用其中的监管“盲区”,把慈善机构变成了牟利工具、捞钱平台,最终使慈善的源头受到污染,对社会良知和公众爱心带来了难以弥合的伤害。在诸多事件发生后,人们火热的慈善行为被迫驱赶进了内心,一些地方的慈善机构捐款少得可怜即是明证。

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可以自毁,但社会的良心不容蚕食。失去了良心与爱心,最终受伤害的是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因此,当下务必加强慈善组织监管,清除慈善捐赠“黑洞”,推进慈善事业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只有这样,慈善机构才能重树公信,慈善事业才能行稳致远。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匿名?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和名家一起回眸大清风云:阅读中国

    作者:王鹏

    《和名家一起回眸大清风云》讲述了清王朝从崛起于东北到统一全国,再到丧权辱国、宣统退位近300年的风云变幻,涵盖了…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