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华商报报道,陕西省汉中镇巴县观音镇八角庙村的22名孩子上学路充满艰辛。每天一早,他们都需爬山、过河后才能到达学校。这种状态,已长达十余年之久。 又见农村娃上学路之难之险。这些年来,乘坐竹筏、攀登天梯、穿越隧道等令人揪心的写实记录纷纷见诸报端,孩子们承受身体之痛来换取对知识的渴望,让人感动和怜惜。 以往我们常把重心聚焦在贫困学生能否上学的成本计算上,却忽视了上学路中依旧布满荆棘。即使关注,也是强调交通安全,而在边远的山村,也许首先应该关注的是路好不好走、能不能走的问题。这一点,从近年来评选出的“最美乡村教师”就可看出,相当一部分人的优秀事迹都与上学路难行有关联。 不可否认,在农村青壮年外流、计划生育管制后,生源的不足导致撤点并校运动在各地风起云涌。但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一旦学生所在地的村庄没有设点、那么到中心学校的求学路将变得遥远而艰难,随之又衍生出更多的社会问题。 当然,各地在探索校车接送或者实行寄宿制,但日益频发的交通事故以及寄宿生群体遭遇的生理、心理危机,都让撤点并校的后遗症正不断蔓延,也让人禁不住追问:村小合并,山里娃的上学之“痛”、教育之“殇”何时能止? 再穷不能穷教育,若要减少这样的辛酸和艰辛,除了财政的支持外,更需要从思想上重视、措施上到位、责任上落实。在倡导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今天,让山里娃上学之路不再“难于上青天”实在是一个不并不奢侈的要求,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