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治和预防,是反腐败斗争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近日,国家发改委3位委党组成员带队,分3批赴北京监狱、燕城监狱开展廉政警示教育,机关和直属、联系单位高风险岗位的200多名司处级领导干部参加,部分职务犯罪服刑人员现身说法,让参观人员受到极大震撼。 反腐倡廉是一项浩大的综合工程,除了要紧抓住制度建设之外,还需要通过组织教育、社会教化、舆论监督以及执掌公权力者的自警自律等其他渠道发挥辅助性的作用。报道称近日,国家发改委3位委党组成员带队,分3批赴北京监狱、燕城监狱开展廉政警示教育,机关和直属、联系单位高风险岗位的200多名司处级领导干部参加。可见发改委的领导良苦用心,这不但给领导干部思想上来次“洗礼”,起到“杀鸡吓猴、以儆效尤”之功效。让他们在“身临其境”中感受腐败所带来的罪恶,看看那些腐败分子用自由和人生换取的惨痛教训,让自己“警醒”,认识到保持廉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吾以为,“高风险岗位”干部参观监狱重在意义扩大,因为无论是参观者,还是组织者,心里都十分明白,通过“亲临监狱”就能“终生免疫”是绝对不可能。这只是“自省教育”、是强化自律意识、营造廉洁勤政的一种手段,至于最终的效果还得用“法”与“德”相结合,才是反腐倡廉的重中之重。 亲临监狱参观,所起到的震慑应该等同于或小于我们看了一场3D灾难片。也许看监狱的大门、高墙电网、层层铁门、持枪武警,体会到监狱高墙与现实的反差的时候会吓得半死,就发誓要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秉公执法、敬畏法律、珍惜现在、不忘责任、自立慎独等豪言壮语,但是出去后,当真正要从心底去改变贪腐之心而又缺乏监督提醒时,就有可能忘记自己要慎独、慎微、慎权、慎欲,做到自警、自省、自重、自律,从而让参观时的警醒抛在脑后,因此参观监狱的教育意义应落到实处。要让干部们在真切制度下、强有力的监督中不断反省自己,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通过听职务犯罪服刑人员现身说法,讲述从领导干部蜕变为腐败分子的过程,剖析失去自由的痛苦,以及这一人生重大挫折给亲人和家庭带来的伤害。这样的做法的确能让参观者在服刑人员淋漓尽致地诠释“官”念的变化中,在一个“过来人”对同行的忠告中,感受“贪廉一念间,悲喜两重天”的真谛,认识到,越是身处高风险岗位,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底线,做好自己与自己战斗,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但是这样的现身说法也只能起到一时作用,因为贪官们计算的是失足成本没有算制度的代价。因此要真正的长效,还得是对干部管理制度权力的制约、监管和干部的考核,对干部适时的“补补课、绷绷弦、照照镜子”,将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将笼子放在阳光下,才能防止官员腐败,还官场一缕清风。 反腐倡廉,让领导干部参观监狱的确能对思想进行“洗礼”,但是实际的产生意义需要梳理。因为它是一项浩大的综合工程,早之前已经有很多参观的事例。不过作为一种预防腐败的方式,帮助党员干部们引以为戒,警钟长鸣还是值得可取。真正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加强权力监督,加强制度性的建设,强化权力在运行过程中的规范。通过制度形式,从法律层面、制度层面来反腐,这才是最根本的。此外,对于权力腐败还须进行严厉的惩处,多管齐下才能真正反腐。让执权者在公权的警醒与敬畏中就会大于任何形式的廉洁教育。(文/鱼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