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有“史上最严环保法”震慑,但记者在基层调研发现,受利益驱使,企业环保数据造假的行为仍旧屡禁不止。不断涌现出来的环保数据造假使数据失真,进而影响环保治理决策,长此以往终究危及环境。相关专家建议,对这类行为要保持“零容忍”的态度,坚决通过建立失信企业“黑名单”,整治数据造假产业链等手段多管齐下,形成整治合力,真正让环保违法者无处遁形。(3月27日经济参考报) 在这篇报道中,我们至少通过两个方面看到了我国在环保问题上的决心。一是对环保人力、物力的投入,尤其是对环境污染检测科技的升级;二是让违规企业为自己的行为买单,除了不痛不痒的“罚款”手段之外,增加了对负责人拘留和将该企业拉近“诚信黑名单”的方法。这两点中,尤其是第二点值得被点赞。为什么我说对违规企业罚款是不痛不痒的处罚办法呢?因为企业靠牺牲环境所得到的收益是巨大的,加之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增加GDP,用罚款来应付了事,默认违规企业继续污染环境,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次罚款虽然也很“肉痛”,但是,相比于长期的收益来说不值一提,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企业必然铤而走险,将“环保问题”抛到脑后。 而新增的拘留和“诚信黑名单”方法则不同。以“黑名单”为例,它对一个企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甚至是相伴始终的。如果一个企业“不幸”被拉紧黑名单,那么,基本等于被判了死刑,在日后的发展中必然举步维艰。这才是企业为之闻风丧胆的,也只有这样的力度才能让全社会都认识到环保问题的重要性,坚守行为底线。总之,在环保问题上,不要指望企业通过道德约束来自觉遵守规矩,也不要指望违规企业通过“良心发现”来痛改前非。因为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盈利,其每一步决策都与利益衡量相关。所以,只有加大处罚力度、重拳出击才能让环保真正付诸实践,对此,我们也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