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中央审计报告近日公布,报告显示,公务用车和公务接待方面,科技部、文化部等33个部门和单位长期占用其他单位车辆。报告指出,2014年中央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支出合计58.8亿元,比预算数减少12.71亿元,但与上年相比,很多违规问题“下沉”至所属单位。 去年中办和国办曾印发《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明确规定各部门单位“不得以任何方式换用、借用、占用下属单位或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车辆,不得接受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赠送的车辆”。在此高压之下,不仅在地方、基层仍存在这类情况,甚至连一些国家部委都顶风违纪,试问车改严肃性何在? 说到底,车改进展如此缓慢的重要原因,还是车改触碰到了某些特殊利益群体的“奶酪”。改革前,一部分领导干部享受专车待遇,“出门有人接,有人开车门,到哪儿都不需要为停车发愁”。可是车改一来,专车没了,取而代之的是每月很少的车补,这让一些人心理上出现了落差,不想太早放弃“特权”。 由此可见,公车改革不仅仅是对公务用车方式的调整改变,也是对各级领导和权力部门是否规范、合理地行使公权力的真正挑战。公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各级公共部门的公共管理权力,而公务车的配备和使用涉及纳税人的公共利益,涉及党风廉政建设大局,任何企图用这一权力来维护既得利益,进而谋取个人或小集团私利的行为都是对公权力的亵渎和滥用。 车改就是一块试金石。那些妄想变相落实车改的单位,必须赶紧“换挡提速”,绝不能拖改革的“后腿”,更不能让车改在半途“熄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