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的全国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副总理张高丽、汪洋都分别对食品安全作重要批示,其中提到要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建立食品质量追溯体系。 在出售的食品包装上贴上追溯码,群众通过读码器就能清楚的知道食品的产地、品种、生产日期等等信息,让消费者在购买的过程中能更加放心。但是,由于监管体系不畅通,食品追溯码也出现鱼目混珠,以次充好。 由于各地食品溯源体系标准不一,由企业自建的食品溯源平台缺乏监管,部分原产地品牌的溯源码成了企业牟利的工具。更有甚者,企业提供追溯码的定制服务,200万个起定制,价格为0.02-0,08元/个,产地等追溯信息却完全又定制方自省掌握。 如今市场上出现的假进口燕窝,便是通过给销售的燕窝产品贴上CAIQ溯源码标签信息,与盒内的产品不具有一致性。无独有偶,国内知名特产宁夏“中宁枸杞”、五常大米等都存在类似的情况。 同时,扫描普通的蔬菜、水果,有的直接跳转至公司微信公众号,并没有具体的产地、农残检测等信息,而所谓的追溯码似乎更多是为了吸引粉丝。食品追溯码本是食品监管的有力工具,但如今却到如此田地?究竟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 要解决食品溯源中的问题,源头还是要企业有诚信、政府加强监管。虽然说业界已经具备一套成熟的原产地溯源分析技术体系,但最终还是得依靠严格的市场监管体系,解决经营主体的诚信问题。只有严格的监管,才能约束经营者诚实守信,避免造成乱贴溯源码的乱象。 政府作为监管主体,尽快搭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制定全国农产品追溯管理办法和相关技术规范已迫在眉睫。正是因为监管力度不够,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才导致一些经营者使用假的追溯码扰乱市场。 一言以蔽之,食品追溯码的乱象是经营者不诚信,监管体制不严格导致的。唯有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监管力度,才能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保证舌尖上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