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宣布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AIIB)引发了连锁反应。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法国、德国、意大利决定追随英国的脚步加入中国亚投行。 英国加入亚投行招致美国批评,原因是没和美国提前商量。但美国当然还有日本对亚投行一贯的态度,虽然让澳大利亚和韩国犹豫了,可是英国却使美国麾下的同盟松动了。现在看,这个同盟事实上从七国集团(G7)内部瓦解了,英法德意四个核心成员的“叛逃”,意味着欧洲国家在核心利益的选择上,不会理会美国人的批评。 美国的亚太盟友韩国和澳大利亚,海湾盟友沙特阿拉伯或在本周作出是否加入亚投行的决定。按照亚投行设定的程序,赶在3月31日前提出申请的国家,都有可能成为亚投行的创始会员国。 既有世界银行集团(WBG)和亚洲开发银行(ADB),又何必要亚投行(AIIB)?这是美国和日本的逻辑,他们担忧中国主导的亚投行抢了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风头,因为这两个机构代表传统西方主导的全球金融秩序。美日阻挡不了亚投行的设立,但希望亚投行的影响力局促于孱弱的范围内,不希望西方国家尤其是七国集团(G7)成员捧场中国。否则,亚投行就可抗衡美国主导的世界银行(WBG)和美日共同主导的亚洲开发银行(ADB),当然,也包括欧洲人作为“一把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美国和日本不希望亚投行具有世界影响力,实际上是阻滞中国和美国分庭抗礼平起平坐。作为新兴市场,中国经贸和资本影响力在全球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传统的全球经贸和金融机构,并未给予中国应有的话语权。但是后危机时代的全球市场有着越来越多的基础建设资金诉求,传统的全球机构,如世界银行(WBG)、亚洲开发银行(ADB)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或不愿意提供开发资金,或心有余而力不足。关键是,这些西方主导的治理机构,对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诉求,往往附带符合西方价值观的政治条件。无论是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还是现在对乌克兰的救援,皆是如此。 亚投行规模不小。按《筹建亚投行备忘录》,法定资本为1000亿美元,初始认缴资本目标为500亿美元。作为主导方,中国拥有充裕的资本和过剩的产能,能够满足亚洲国家能源、电力、交通、电信和其他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需求。从中国高铁外交的推展情况看,中国对合作伙伴从不预设其他羁绊。这一原则也会表现在亚投行的程序规则中,从而使亚投行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更具吸引力。 就技术角度言,亚投行的成立,也有助于全球金融治理机构的相互合作,形成良性竞争和优势互补的态势。当美日两国基于地缘政治和经济因素,对亚投行横加指责并阻止盟友加入时,世界银行(WBG)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反而欢迎亚投行的成立。因为亚投行可以缓解其资本压力。 美日对于亚投行治理能力、规则意识和透明化的怀疑,亦可通过建设性的合作来提升亚投行的治理能力。英法德意等西方国家的加入,就具有正向的催化效应,可改良亚投行的“基因”,使之在全球范围内发挥更大影响力。 美国和日本审视亚投行的视野既不宽广也不客观,他们简单地将亚投行看成了中国施展抱负的工具,认为中国主导的亚投行是为了挑战美国在亚太和全球的领导力。事实上,一众西方国家加入亚投行,只会制衡中国的影响力,而且亚投行对西方国家的开发姿态,也凸显中国并没有美国和日本那样的“小心眼”。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的实践看,中国是坚定的规则恪守者。否则,中国也不会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大国。 中国有资本和产能实力,需要一个合作平台和其他经济体合作共赢。发展中国家看重中国的资本实力,欧洲国家则对人民币国家化充满信心。这是亚投行具有吸引力的现实因素--除了亚投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丝路基金”也是如此。 经济全球化,必然面临着全球经济金融秩序的转型。在此过程中,传统大国和新兴国家的博弈难以避免,但开放合作才是多赢选择,保守自闭则会衍生诸多麻烦。亚投行的开放性吸引了诸多西方国家,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的保守则使亚太地缘经济形势复杂化。 与其指责亚投行,还不如加入亚投行。这是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FT中文网)给美国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