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网站1月22日文章,原题:要打败中国,就要像中国 2003年,麻省理工学院的黄亚生和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塔伦·康纳,在《外交政策》撰文称印度将最终超越中国。受制于变幻无常且不牢靠的外国投资及技术,中国经济将成强弩之末;而印度在国内储蓄和企业家精神等更可靠因素推动下,终将迈向繁荣。黄和康纳的这番备受争议的言论曾轰动一时。但在当时乃至现在的许多人看来,暗示印度将超越中国的说法似乎怪诞不经。 无论怪诞与否,许多专家都更倾向于认同这种概念:民主印度理应比威权中国表现得更好。但中国一直顽强地拒不经历许多西方观察家已预言几十年的政治危机。而印度的民主制度不但未能完成结构性经济改革,反而还成为研究政策瘫痪的案例。 但我们现在已置身于2015年:中国似乎正在冷却,而印度可能在变暖。按世行最新预测,2017年印度GDP增速将达7%,而中国将放缓至6.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6年印中增速将分别为6.6%和6.3%。若此类预测成真,印度将首次在当代人记忆中成为全世界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 不过,鉴于莫迪面临的艰巨挑战——将印度转变为制造业大国,预测印度将很快实现中国式经济扩张无异于一场豪赌。此外,教科书上说,起点较低的经济体将增长更快。但现实并非如此,中国经济仍在持续快速增长,而经济规模仅相当于中国一小部分的印度反而未能发挥潜力。 其实,若要打败中国,印度必须变得更像中国——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黄和康纳的最初主张截然相反。实际上,这恰是莫迪政府正在竭力所做之事:强调修建优质基础设施,并推广大规模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项目,面向国内外市场。该模式需要外国投资和技术,而这正是中国成功的关键。 印度政府提倡创建百座新“智能城市”——意在吸引大型外国投资以带动增长——完全契合上述模式,其更新基础设施的承诺亦不例外。如果印度能做到这些并利用(年轻)人口优势,就有可能以中国的方式打败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