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访问泰国14个月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于12月18日重返泰国,出席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五次领导人会议。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是本次李克强参加会议的重点之一。当然,在李克强访泰期间,还有一件事引人瞩目,即中国是否与泰国签署“大米换高铁”合作协议。 2013年3月就任国务院总理伊始,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的李克强在出访中频频扮演“推销员”角色。在出访的众多国家中,他都不放过任何机会,总是向这些国家展示“中国制造”的产品优势和中国投资的优越机会。在他“推销”的中国产品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中国高铁。 去年10月12日,李克强在访泰期间,和时任泰国总理的英拉一起在泰国参观了中国高铁展。随后,与英拉政府签署了6份合作文件,其中就包括“大米换高铁”的谅解备忘录。该备忘录明确表示,中国将用高铁换取泰国的大米和橡胶。此外,中国愿支持泰国企业在今后5年内进口1000万吨泰国大米,并从泰国进口更多的特色农产品。 回头看,英拉政府2011年上台后,便启动了雄心勃勃的高铁建设计划。明确泰国将在2022年前完成4条高速铁路的建设,将首都曼谷与北部彭世洛府、东北部呵叻府、西部华欣和东部芭提雅连接起来,总长度1800公里左右。届时,泰国将成为东盟首个拥有高铁的国家。 然而好事多磨。2014年3月,泰国宪法法院判决已获国会通过的一项2.2万亿泰铢(约合4230亿元人民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违宪,这意味着该项目的核心部分“大米换高铁”项目也将随之暂停。6月份,泰国陆军司令巴育宣布发动军事政变,英拉政府被迫下台,因此,中泰“高铁换大米”项目似乎已画上句号。 随后,由巴育担任主席的泰国投资委员会通过1228亿泰铢(约合236亿元人民币)投资项目,此举意在重振经济。同时,下令暂停28个总价值约400亿泰铢 (约合76.9亿元人民币) 的工程,并进行审查,审查内容包括透明性、成本效益比和必要性等。 泰国当地分析人士认为,军方接管政权后,随着政治局势稳定,军政府批准大型投资和财政刺激方案的出台,经济将实现复苏,但仍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军政府维稳和推动政治改革的主要动作,事实上就是清除英拉(及他信)前政府时代的众多大型工程,并代之以自己的刺激工程。因此包括暂停中泰“大米换高铁”项目,其目标是指向他信势力,并非有意同中国为难。 当然,泰国军政府也没有把“大米换高铁”的路封死。泰国政府曾通过一些途径,释放出激活“大米换高铁”的信号。在上海举行的亚信峰会上,泰国代表团团长、泰国外交部常任秘书西哈萨克·庞凯考对媒体表示:“我们希望‘大米换高铁’项目会继续进行下去,不管谁最终上台,都会继续这一项目,因为这对我们两国的发展都有益。” 此次李克强重返泰国,他肯定会与巴育谈判“大米换高铁”问题。据消息人士透露,李克强此次访泰很有可能会签署高铁(即“大米换高铁”)合作协议。因为泰国新政府希望能够通过中泰铁路项目提振经济,而且中泰高铁合作一旦签署会在东南亚国家起到示范作用,会让东南亚国家认识到,与中国合作铁路项目是双赢。 其实,对于中国来说,能否收到泰国大米倒是其次,“高铁换大米”项目将贯通泰国北部地区,在线路上与中国提出的泛亚铁路相重合。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可以借海外高铁项目,带动国内高铁产业链蓬勃发展。同时,中国将在全球范围的高铁网络中,与各个互联互通的节点共享经济成果。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泰国复合多方势力竞逐的因素,地处于中南半岛中心的战略地位,而且也是通往湄公河区域和南亚的重要门户。这种战略地位成为了中国与东盟构建合作关系的一个非常重点。 但为了对抗影响力不断扩大的中国,美国、日本非常希望将泰国拉到自己的阵营中来。如果“大米换高铁”项目在李克强访泰期间被中泰双方激活,对于美国和日本来说,未必是个好消息。换句话说,如果中泰“大米换高铁”项目得以实施,最扫兴的可能是美国和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