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句容市、浙江省海盐县等环保及相关部门违法违纪案件被检察机关查处,这些案件中,环保系统腐败窝案备受各界关注。当雾霾围城、水土污染等话题一再刺痛公众神经,公众对环境监管和执法部门抱有更大期待。但执法者竟成了违法者的“保护伞”、“猫鼠”成了一家,怎样还能守住法治底线、守护碧水蓝天? (12月1日 经济参考报) 近期,随着雾霾席卷全国大部分地区和环境恶化报道的增多,环保问题再一次成为社会主要的关注对象,而环保部门也首当其中,陷入了舆论指责之中,指责的焦点直指环保上的腐败。而反观环保部门,也确实“不争气”,在环保执法上为非作歹,横行一切,更有甚者甚至是充当违法者“保护伞”。试想一下,当执法者和违法者穿上了一条裤子,那群众还如何指望环境上有多大的改观,此等卑劣行为必须进行严加整治。 环境污染问题一直是近来困扰社会的难点、焦点,这其中有不少声音质疑,关键在于环保执法部门监管不力、不作为甚至充当违法排污保护伞,“分分钟搞垮一间厂”也好,执法者与违法者狼狈为奸也罢,无疑都从一个侧面说明,环保官员的腐败是导致环境保护乏力、失控的重要因素,不给好处钱,合法也要遭到敲诈,给了好处违法排污、破坏环境就可以视而不见甚至有意袒护,这样的环保生态确实让人忧心。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环保部门似乎没有什么实权,其实不然,在项目的建设和企业运营上,环保部门就有“一票否决权”,因此,环保部门一些不法人员就急于利用权力寻租,甚至不惜与不法企业狼狈为奸,而一些不法企业也有自己的小算盘,想用金钱来打通环保大门,用小钱省环保上的大钱,可谓是自打自的算盘,各取所需,而承当责任的往往则是不堪重负的环境。 此外,我国行政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大也是导致腐败的关键因素。“环保权力”同样如此,当环保的监督、标准、环评都被集中于缺乏外部参与的环保部门手中,民众在监督上困难重重,企业举报上有心无力,这就助长了环保执法者的胡作非为。加上信息公开机制未能落实,民众在环保事务上缺乏必要的参与渠道,一些被环保部门敲诈的企业也没有畅通的举报渠道,种种因素导致了环境腐败的严重。 杜绝环保腐败,就需要把公权力暴露在阳光下运行,从而得到全社会的监督,使之没有不为人知或失去制约的“死角”。只有这样权力才不会被乱用,环境保护才不是一句空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