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法国总统奥朗德(Fran?ois Hollande)宣布,鉴于乌克兰东部的局势仍然“不适合”,法国将暂时不向俄罗斯交付承建的两艘“西北风”(Mistral)级两栖攻击舰中的第一艘“符拉迪沃斯托克”(Vladivostok)号,“直至另行通知”(jusqu‘à nouvel ordre)。 曾经是“军售明星” 早在沙俄时代,法国就曾经是俄国军舰的重要来源之一,在前苏联时期、尤其二战前,法国和苏联也曾有过一些重要的海军装备交流合作。二战后尽管东西方陷入冷战,但在戴高乐“独立自主”政策引导下,法国仍然是西方阵营中和苏联军事交流较多的国家。 尽管如此,东西方阵营的对立让军舰这样的大型军舰交易变得不太可能。不仅如此,法国军舰和其它法国军工产品一样,享有一些不太好的名声——技术复杂但性能未必同步提高,价格昂贵且不太好商量,操作和维修困难,一些设计思想怪异,等等,沙俄时代俄罗斯就曾吃过舶来法国军舰不少闷亏,这也妨碍了两国舰艇交易的开展。 进入普京时代后,情况突然有所变化。 一方面,法国经济陷入低迷,急需要有大型制造业外销合同,以提振本国经济;另一方面,俄罗斯通过“石油美元”逐步摆脱“休克疗法”以来的经济困境,开始具备一定的购买力。双方在“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上,自2009年起便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起来。 “西北风”是法国最新型的两栖攻击舰,排水量21300吨,可装载16架大型直升机、两艘气垫船和59辆战斗车辆,以及450-900名海军陆战队员遂行任务,不仅适合在战时进行两栖登陆作战,而且平时还可在抗震救灾等领域发挥巨大作用。法国自己也直到2005年才装备第一艘。 俄海军的前身苏联海军自二战后开始飞速发展,一度规模高居世界第二,排名超过了法国。但由于传统、军事思想和技术差异,俄罗斯海军是一支不够均衡的海上力量,潜艇一枝独秀,水面作战舰艇也有其特色,但航母发展偏离世界潮流,两栖舰艇更是自始至终的“短板”,类似“西北风”这样的大型、多功能两栖舰艇,俄罗斯一直垂涎三尺。 尽管冷战结束,但西方对向昔日的敌人出售敏感军火始终心存芥蒂,不过另类的法国人在这方面素来较为大方,且在当时看来,船体采用商船规格、又是平战两用的两栖舰艇并非一线战斗舰船,不算十分敏感,法国人急于拿到合同,对俄方“转让技术”、“后续舰在俄建造”等要求也不为已甚,加上民船“身板”让“西北风”较诸其它法国军火显得不那么贵,双方的交易很快从传说变成现实。 2011年6月17日,时任法国总统萨科齐(Nicolas Sarkozy)和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亲自见证了两艘“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的订购合同,法国圣纳泽尔(Saint-Nazaire)造船厂将为俄罗斯建造两艘“西北风”,第一艘定于2012年1月1日安放龙骨,2013年10月15日下水,2014年交付使用,第二艘定于2013年6月18日安放龙骨,2014年11月21日下水,2015年交付使用。 这是二战结束后俄罗斯向国外订购的最大金额新造战舰,合同金额高达12亿欧元。尽管存在来自美国、北约等的不和谐音,但当时大多数观察家都认为,这是一桩“双赢”的买卖:俄国人得到了他们所需要的船和技术(根据合同俄国可选择转让技术在俄境内建造3艘后续同级舰),且花费不大;法国人和圣纳泽尔船厂做了一笔好买卖((当时法国《回声报》计算称,合同将令圣纳泽尔船厂起死回生,在四年内提供至少500个就业机会(有称可达1000个的)。 正因如此,当时法国外贸部长勒鲁什(Pierre Lellouche)才热情洋溢地表示“这个合同是历史和心理上崭新的一页”。 一波三折终于“趴窝” 最初一切仿佛一帆风顺:第一艘“西北风”如期下水舾装,2014年3月开始试航,400名俄罗斯水手不久也抵达法国卢瓦尔受训,以便接船。 但随着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和持续,问题陡然变得复杂起来。 面对俄罗斯在克里米亚、东乌克兰采取的咄咄逼人态度,欧美的立场逐渐趋于强硬,自3月起,一轮又一轮的制裁相继推出,这让原本“不是什么大问题”(法国国防部长勒德里安Jean-Yves Le Drian语)的“西北风”合同,一下成为众矢之的。 面对“合同可能取消或推迟”的流言蜚语,法国政府一开始的态度是“坚决辟谣”:3月20日勒德里安重申“将履约”,5月10日奥朗德总统亲自表态,称“2011年签订的合同不应为2014年的事负责”。 法国政府之所以采取这样的立场,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国内压力不大。 尽管合同系前任萨科齐右翼政府所签署,但传统上奥朗德所属的左翼更愿意和俄打交道,既然右翼要为“西北风”合同的签署负责,左翼现政府就不会因此受到太多责难。事实也的确如此,直到今年秋天,法国主流政坛各派几乎清一色希望政府履约,即便施压,也应该是从第二艘甚至意向中的第三艘开始,而不应拿已经造好的第一艘开玩笑,这既不符合商业信誉的要求,也很丢法国“独立自主大国”的颜面。 其次,盟友意见不一。 尽管盟友中已开始出现不满的声音,但不少重要欧陆国家,如德国、意大利等,仍然对法国的选择表示理解,这些国家和法国一样,不主张对俄采取过于强硬的态度,希望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问题。 第三,经济代价昂贵。 近年来法国在军火外销方面饱受“跳票”之苦,如今难得有这么一笔“多快好省”的大买卖可做,自然不愿错过。如果法国单方面撕毁合约,将不得不如数退还1.2亿欧元的合同款,还可能面对俄的索赔诉讼。 但随着东乌局势不断恶化,美欧在如何与俄打交道方面,立场逐渐趋于一致,“西北风”的命运开始逆转。 今年6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表示对“西北风”合同的“关注”,而22日美国外交官更直言不讳地称,“相信任何人此时此刻都不应将武器出售给俄罗斯”,奥朗德履约的决定“完全不适当”。到了7月下旬的欧盟外长会议上,英国外相拉蒙德、瑞典外长比尔特等,也都加入了对法施压的行列,令与会的法国外长法比尤斯(Laurent Fabius)感到十分尴尬。 与此同时,法国国内的情形也发生变化:直接和签约有关的萨科齐等人固然仍然坚持“应该履约”,但许多萨科齐所属人民运动联盟(UMP)要员,如前外长阿兰。朱佩等业已转向,指责勒鲁什当初的决定“损害了西方的安全”。 9月3日,奥朗德终于打破沉默,宣布暂缓交付第一艘“西北风”,并提出恢复交货的两项先决条件——东乌停火,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这被普遍认为是迫于盟友的政治压力,而不得不采取的选项。 法俄不同调 自那之后,“西北风”的命运就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 直到几天前,俄罗斯国防部、外交部和议会还坚持公开表示,法国会如期交货,10月下旬,克里姆林宫公开声称,收到了法国圣纳泽尔船厂11月14日交船仪式的邀请函,而俄罗斯海军也按部就班地派遣训练舰“斯莫尔尼”号(Smolny)抵达圣纳泽尔西港区,摆出一副“照常接舰”的主动姿态。 11月初俄国内媒体对此作出解读:在他们看来,既然9月5日东乌已签署了停火协定,允诺政治解决东乌问题,那么法国提出的两项先决条件就已得到满足,法国再无理由跟合同、跟自己的钱和工作岗位过不去。在11月14日交船“跳票”后,俄媒体又抛出“18日肯定交船”的“最新消息”。 然而在法国,相关声音却显得微弱而自相矛盾。 国防部长勒德里安似乎仍然坚持“履约”,但10月底被欧洲传媒追问,要求证实俄“11月14日交船”传闻时闪烁其词,只表示“应该能在11月内交付”,而UMP海外议员马里亚尼(Thierry Mariani)则含糊表示“大概能履约吧”。 11月中旬,似乎是从布里斯班G20峰会上传出的消息,表明按时履约“可能性不大”,但于此同时却从俄罗斯媒体传出后来被证实为虚假消息的“首舰已交接”爆料。 这种自相矛盾的传闻最终在11月25日奥朗德正式表态后戛然而止。 正如一些法国地缘政治专家,如法国国际战略研究所(IRIS)副主任莫尔尼(Jean-Pierre Maulny),和俄罗斯问题专家高马尔(Thomas Gomart)等所指出的,如果9月签署的、关于政治解决东乌问题的《明斯克协定》得到哪怕表面上的维持,法国政府尚能顶住压力,坚持交船。但自那以后,东乌战事再趋紧张,俄罗斯的介入日益显得无所顾忌,有恃无恐的东乌亲俄分子更单方面举行了“立法选举”,这令一些原本主张对俄绥靖的欧洲“鸽派”也开始感到“谈不拢”、“必须施压”,遑论本就主张施压的鹰派。在这种氛围里,奥朗德如坚持对俄军售,就不得不在布鲁塞尔甘冒“资敌”指控。 此外,在这一问题上俄罗斯方面也显得不够明智。 得悉法国可能毁约后,俄方不断用“起诉”、“罚款”施压,令部分原本认为毁约“丢法国面子”,主张咬牙履约的法国政治家改变主意,认为屈从于俄方压力“更丢法国面子”;今年6月,正当“西北风”合约问题弄得法国在欧美盟友面前灰头土脸,奥朗德压力最大之际,俄海军公然宣布,将两艘“西北风”分别命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号和“塞瓦斯托波尔”(Sébastopol)号,而塞瓦斯托波尔是克里米亚半岛上港口,正是在本轮乌克兰危机中被俄罗斯所吞并的,且从未得到任何国际组织和有影响国家的承认,可想而知,此时此刻,硬逼着法国向吞并克里米亚半岛的俄罗斯交付一艘以克里米亚港口命名的军舰,对法国人而言意味着什么。此外,在10月底、11月初不断单方面“爆料”,逼迫法国接受“既成事实”,事实证明也适得其反。 “西北风”未来的风向 在奥朗德表态后仅一个多小时,俄国防部副部长鲍里索夫(Iouri Borissov)就表示,此时此刻俄罗斯不打算为此和法国对簿公堂,俄上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贾巴罗夫(Vladimir Djabarov)一方面对法国“商誉将因毁约而受损”啧有烦言,一方面也表示“履约的事俄罗斯并不是那么着急”,这和此前俄在是否履约问题上的强硬、高压姿态,可谓判若两国。 当然俄并非只有这一种声音——鲍里索夫声明发表后仅几分钟,俄军方就在塔斯社发表声明称,如果法国不交货“那么我们就去国际仲裁法庭告法国一个倾家荡产”。 绝大多数观察家均认为,从普京政府上台以来的一贯风格应可判定,前一种绥靖的声音才是俄的主基调,至于后一种声音之所以得以释放,很可能是普京的默认——这一方面可安抚恼怒的军方将领,另一方面也可对法国方面拐弯抹角地施加一点压力。且不说俄方“告洋状”赢面本就不大,军方也很难作为这类国际诉讼的主体。 在欧美对俄制裁的阵营中,法国已属于较温和的国家,“西北风”的不能按时履约,很大程度上是迫于国内外压力的增大,此时此刻继续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姿态,徒然让本就焦头烂额的奥朗德更难交代,军舰拿不到手,反倒会令双边关系雪上加霜。在这种情况下,对法国的推迟交船再怎样不满,审时度势,俄方也只能暂且压一压火气。有传闻称两国间可能私下达成某种“熬过这个风头再说”的默契,甚至煞有介事地认为“台面下交易”的达成场合,就是布里斯班的G20峰会场外,这种想象力未免过于丰富,但仅从思路看,也并非完全不合逻辑——未必非要两位总统去开“碰头会”,但必要的幕后接触怕是难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