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本平近日接受访谈时透露,巡视中发现一些地方买官卖官、带病提拔的问题时有发生。有一个地方发生了多名市、县组织部长卖官鬻爵,有的涉案资金达数千万元。(11月17日《京华时报》) 官职本与商品八竿子打不到一起,可如今却出现官职成为商品来交易的现象,正是有买卖双方的存在,一些地方就形成了买官卖官市场。在人们感到奇葩的同时不禁要问,到底是谁把官职当成了商品而买卖?又到底是谁推波助澜形成了买官卖官市场? 只要稍懂点经济学的都知道,商品都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属性。对买官者而言,官职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已远大于本身价值,换句话说,官职作为商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那官职背后所拥有的权力。而该权力本是来自人民,又本应为民服务,可买官卖官者看重的恰恰不是这点,而是看重权力能够满足自己贪婪的欲望。 在买官者看来,只要拥有权力,就能把持土地、矿山、能源、交通等公共资源,就能以权谋私,大搞权钱、权色交易,甚至是称霸一方为所欲为,对他们来说有权就有一切,因此,其总是绞尽脑汁,不惜花大价钱为自己买官晋职。借钱、贷款、拉赞助、贪挪公款,成为买官者的运作资本,美其名曰是市场前期投入。按照市场法则,其一旦上位后,为了及时收回买官投入,必将大肆捞钱,当然也不会放过卖官交易。 对卖官者来讲,其拥有决定官员升迁去留的权力,其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决定了官员的仕途和未来,于是就给卖官者留下了将官职作为商品的空间。既然有买卖双方的存在,买官卖官就形成了市场,官职就成为了买卖双方的交易品。自然也遵循着市场经济规律,官职越高,标价就越高,权力范围越大,官帽价格就越昂。因此,就有了文中所说的“县组织部长卖官鬻爵,有的涉案资金达数千万元。” 买官卖官实际上就是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商品来交换,出卖的是组织和人民,直接导致干部队伍的腐败、涣散、低效、嫉贤妒能和结党营私,离散党群关系,严重败坏社会风气,老百姓对此是深恶痛绝。其不仅破坏了干部选拔的公平公正环境,还破坏了党和国家组织人事制度的威信,也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危害社会稳定。 究其原因来看,一是选人用人制度不完善,程序虚设,监督缺位。二是对干部权力制约机制存在较大漏洞,正是“一把手”或个别领导说了算,助长了买官卖官市场的形成。三是对买官卖官行为的查处力度还不够,常常是卖官者被查处,而买官者却逍遥法外,稳坐官位,只赚不赔。 由此看来,要根本刹住买官卖官之风,一是要建立用人权力的制衡机制,让卖官者失去市场。二是要完善干部考核办法、干部选用制度,优化选拔程序,建立公开的监督机制,让买官者无机可乘。三是要加大查处力度,对买官卖官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仅查处卖官者,也要查处买官者,彻底端掉买官卖官市场,从根本上清除官职的商品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