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印度边境对峙似乎已成为“常态化”。与印度不一样的是,中国的媒体很少报道这方面的事情。而印度媒体却热衷于这方面的报道。我们看到这方面的消息,大都是国内涉及国际新闻的报刊转载于印度媒体。 《印度时报》10月26日的报道称,印度官方表示,在近一段时间中印边境对峙后,已就撤退对峙兵力达成一致,双方均已撤回到原来控制地区。印度媒体对此次边境对峙事件进行了大肆报道,称大约有800名中国军人在中印边境驻扎,印度方面则有2000名兵力与中国对峙。 人们注意到,自莫迪今年5月上任以后,印度被置于全球政治的聚光灯下,印度与中国关系的复杂性也给莫迪带来了极好机会。曾一度只关注自身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印度,在莫迪当选后日益展现出自信与自豪,并声称印度正步入强盛期。因此,即便是中国领导人访印之际,印度也要对中国挑起“边境对峙”事件。 不仅如此,印度内政部长辛格最近宣布,将斥资17.5亿卢比在阿鲁纳恰尔邦(中国称为藏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为边境警察部队修建54座新的边境哨所。印度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投入的新措施表明,中印政府高层经过困难谈判达成的共识没有经受冷酷现实的考验,并使两国致力于和平解决边境问题的目标蒙上了更大的阴影。 中印边界争端是历史遗留问题,也是两国关系中最敏感的议题之一,但过去几十年,尤其是近十几年来,两国能够搁置争议,并不断完善边界谈判和磋商机制,确保了边界的和平与安宁,也给中印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持。目前,中国已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印贸易额已接近1000亿美元。 然而,印度国内始终存在一些新闻媒体和民族主义人士对中国抱有戒心,不希望两国关系向前发展。在没有厘清事实之前,部分印度媒体先入为主地将中国军队的边境正常巡逻行动定义为“入侵”印度领土,声称采取强硬措施进行反击,从而严重误导印度民众,破坏了两国友好气氛。 实际上,印度一直视中国为潜在的威胁,这种意识源于1962年中印因为领土争端大打了一仗,印度为此差点“亡国”。要不是因为国际压力和中国政府的“善良”,中国军队可以打到其首都——新德里。 本来,历史给了中国一次恢复藏南地区固有领土的机会,毕竟,中国是靠数万名解放军战士通过战斗赢来了这次机会。也就是说,当年中国已经夺回了藏南地区。然而,中国政府高层却忽然宣布撤军,撤回到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北。之后,又宣布沿这条线再往回退20公里。 其实不用那么费劲地猜,我们理解的原因是:战争目的已经达到,即用强烈的打击教训印度,树立中国的大国形象。这种战争目的,后来也用于1979年对越南的自卫反击战。这可以概括为这样一种模式:遭遇挑衅——采取军事行动——获得胜利——无条件撤军——恢复常态。 正是中方的“善良”,让印度长期占据中国藏南地区,后印方将其取名为阿鲁纳恰尔邦。但没有得到中国政府的承认。现在,印度却要以强化对中印边界争议地区“事实占领”和“事实开发”,来增加双方边境的紧张气氛,挑起与中国的边境对峙,并将其“常态化”。 印度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答案也许有若干个,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即印度试图赢得亚洲的主导权。不过,印度仅靠与中国的挑起领土争端就,能争夺亚洲主导权的,那是十分牵强附会的,因为在一场旨在定义亚洲大国未来数十年角色和地位的竞争中,它们只是一些象征符号。 由于多种力量在亚洲博弈,中国也可以借助自身力或外部力量,不让印度与美国、日本通过联手,获得亚洲的主导权。但是,印度人却认为它具有争夺亚洲主导权方面的明显优势。为达到其目的,印度一方面强化与美国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与亚洲主要国家发展安全关系,如与中国有领土争端的日本、越南联手,介入南海事务,进而分散中国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