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舆论场,中国的邻国——蒙古国向来没有什么大的新闻发生。不过,新华社10月24日发自乌兰巴托的一条消息却引起人们的注意。 当天,蒙古国国家大呼拉尔(议会)通过决议案,与中国临近的两段南线铁路将采用与中国相同的标轨。《关于保障国家铁路运输政策实施的若干意见》决议案规定,塔温陶勒盖-嘎顺苏海图、霍特-毕其格图新铁路轨将修建标轨。其中,嘎顺苏海图与中国甘其毛都口岸接壤,毕其格图与中国珠恩嘎达布其口岸接壤。 这是一个不小的变化。过去,蒙古国内的铁路均使用俄制1520毫米轨距,而不是中国和其它国家所使用的较窄的标准轨距。蒙古驶向中国的列车必须先在蒙方边境停下,待车厢更换完底盘后再驶入中国——这一操作可耗时数小时。 蒙古国的做法受到了外界的批评。世界银行曾经在一份报告中指出,该国把铁矿石、煤炭等资源从起始地运至俄罗斯的时间是运至中国的3倍,甚至还要多,而经由俄罗斯港口把资源出口至亚洲其它地区的利润率可能不到经由中国出口的十分之一。这显然是费力不讨好的事。 在局外人看来,蒙古国这样做显得不合情理,但只要我们仔细推敲,就能发现其中的玄机。身处内陆、长期为世人所忽视的蒙古,正借用19世纪的地缘政治工具——铁路建设——航行在21世纪的全球化潮流中。蒙古可谓全球经济的“风水宝地”之一。该国坐拥大量矿藏,而中国正需要这些矿藏为本国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但这也是蒙古国对中国崛起最感不安的国家之一。20年前摆脱前苏联统治的蒙古,担心自己会受到中国的钳制。为避免受制于中国需求,蒙古修建一个耗资巨大的铁路网,把本国与俄罗斯、俄在太平洋沿岸的港口、乃至其它亚洲市场连接起来。但一旦涉及到中蒙跨国铁路使用相同的标轨问题时,蒙方就以各种理由加以拒绝。 当然,这并不是长久之计。随着外商投资以及对外大量出口,令蒙古国人受益,他们清楚知道,一切的关键在于怎样掌握好平衡。该国今年上半年外国投资锐减70%的窘境,国内经济出现下滑。为了寻求经济生命线,该国将战略重心转向中国,努力吸引中国投资,并积极改善投资环境,这次蒙方提出双方使用相同标轨就证明了这一点。 从地图上看,蒙古国处于中国和俄罗斯之间,无论朝哪个方向走,都必须经过这两个邻国。蒙古地广人稀,从北部山区到南部的戈壁沙漠,其地表下蕴藏着巨大的矿产财富。其丰富的煤炭、铜、金和铀资源,需要大量引进国外资金进行开发,但涉及到中国企业投资,就会立即变成十分敏感的话题。 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说明蒙古人对中国存在十分矛盾的心理。一方面蒙古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中国,如日常用品70%左右都要从中国进口;另一方面,怕被中国“吞并”的心理又让他们时刻提防中国。虽然中蒙两国关系正在加强,但蒙古很多官方和民众依然对中国不够友善,仍存在排斥中国的历史观。 乌兰巴托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巴图其木格认为,蒙古社会与中国有一种文化疏远感,担心蒙古对强大邻国日益增强的经济依赖会导致在政治方面陷于从属地位。所有关于眼前经济利益的理性考虑,以及西方专家提出的任何建议和见解,在这一担心面前都不值一提。 冷战后,在蒙古国兴起了一种寻求“第三国”来保证安全的思潮。所谓第三国主要指美国、欧盟、日本等西方国家。“第三国”思想意在借助西方以平衡中俄力量,并争取经济援助。作为美国主导下的北约,积极寻求蒙古国对其反恐战争的支持,看重的就是蒙古位于中、俄两大国家间的战略地位。 为拉拢蒙古国,美国不惜重金在乌兰巴托建立了国际维和训练中心,并从2003年开始举行代号为“可汗—探索”的联合军演。美国以及北约在亚欧大陆上的不断扩张,使得蒙古国具有了全新的地缘政治价值。2012年5?月,蒙古作为单独合作计划的参与者首次在芝加哥参加了北约峰会,该计划是当年北约与蒙古国签订的第一个计划。 虽然蒙古国立法机构通过了双方铁路使用相同的标轨的决议,但这并不能改变蒙古人不喜欢中国的事实。为应对中国,他们推行“第三邻国”的外交战略,其目的在于争取美国、欧盟、日本的支援。这种舍近求远的外交政策,充分说明蒙古对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彷徨,对中国存在着某种防范和戒备的心态。换句话说,蒙古国人对中国的戒备远未消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