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习近平要剜文艺界哪些烂苹果

时间:2014-10-20 08:14 来源: 作者:天涯海角客 点击:
现今中国文艺界的乱象众人早已知道,明明是低俗下流,而偏要打着“艺术”的幌子来招摇撞骗,欺骗世人;一些“艺术家”明明是男盗女娼,而偏要戴上“艺术”的帽子给自己遮丑。每回看到这样的一些现象,只能说“艺术是万能的”,是一切艺术家丑恶现象的遮羞布

现今中国文艺界的乱象众人早已知道,明明是低俗下流,而偏要打着“艺术”的幌子来招摇撞骗,欺骗世人;一些“艺术家”明明是男盗女娼,而偏要戴上“艺术”的帽子给自己遮丑。每回看到这样的一些现象,只能说“艺术是万能的”,是一切艺术家丑恶现象的遮羞布。我这样说,可能这些“艺术家”并不是很高兴,因为在他们看来,“艺术”便是独具一格,别出心裁,才能立足于世,而人品、道德跟艺术是没有关系的。用道德来绑架艺术,等于阻碍“艺术家”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自然,艺术家是需要一个创作的自由空间,但艺术家并不能因此而拿来作为低俗文化的遮羞布!

我们现今看看文艺界的现象,只用几个字来形容“脱”“裸”“烂”,明明观众很反感,可这些撑握话语权的人却要硬塞给观众,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当今中国文艺的主流,是容不得半点质疑的。当然,对于我们来讲,除了绕道而行之外,也只能是冷笑一番!

文艺的高雅可能在不同人眼里,都有自己的看法,但任何艺术都来源于生活,如此艺术家对这个社会风气带来不好的现象时,证明这样的“艺术”只是一件伪作品。而当今中国一些所谓的艺术,喜欢搞喙头,靠脱,靠裸,靠烂来刺激人民的感观,引起个人的争议和辱骂,对他们来讲,这是一种成功的表现,因为他们从不考虑到这种现象会社会带来什么后果,给青少年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近日,习近平在文联召开了精神座谈会,也讲了很多的话:“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够是表扬甚至是庸俗吹捧、阿谀奉承;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更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长期以来,文化界鲜见真正犀利的、有分量的批评。赵实坦言,总书记的一席话让文艺家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批评”二字;总书记认为,“文艺批评褒贬针砭功能弱化,缺乏战斗力说服力,不利于文艺的健康发展”。有位叫赵实的文联党组书记笑着回忆起,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打了一个生动比方——“文艺批评家要像鲁迅所说的那样,做到‘剜烂苹果’的工作,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不能因为彼此是朋友,低头不见抬头见,抹不开面儿。”“剜烂苹果”引发了文艺家们的共鸣,“一团和气”并非文化界的应有生态。中国剧协主席尚长荣、中国音协副主席徐沛东、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等纷纷发言,专家们认为,“真理越辩越明”,艺术批评与创作之间本应形成良性循环。

对于文艺批评来说,这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因为任何一件文艺作品,都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喜欢,因为批评有时候是促进改善,增加艺术的美感,但对中国很多“艺术家”来讲,喜欢搞相互吹捧,今天谁的作品出来,便请个“知名”人士过来欣赏一番,然后这个“知名”人士了高度的评价。明天这位“知名”人士有作品出来了,便请当初他给评价的艺术家来评论,这样你来我往的很热闹,最后大家的文艺作品都成为了举世瞻目的作品,只是待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当初那些相互吹捧起来的作品,又有几人能把它记住呢?

文艺界存在的“烂”现象,我们是必须要挖掉的,但要如何去剜,怎样去剜,这是需要掂量,今天不能说习近平说要剜文艺界的“烂苹果”,然后有人便借机戴帽子,把自己所认为是“烂苹果”统统给剜掉的,因为对艺术作品来说,人民是最具有发言权!而仅仅凭几个圈内的人士来决定剜文艺界的“烂苹果”,难免是会出差错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匿名?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像他们那样工作——能力·业绩·品牌

    作者:吴伟丽

    《像他们那样工作——能力·业绩·品牌》主要由能力篇、业绩篇和品牌篇三部分组成,通过分享名人故事,让我们和主人公…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