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的领土政策,国内国外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 一些外国评论认为,自从习近平执政以来,中国开始执行一种咄咄逼人的领土政策。与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国的关系都因领土争端而恶化,尽管中国提出了亲诚惠容、命运共同体等政策,也因此得不到认可。 而有国内舆论则认为,目前中国只不过是在维护自己的正常领土权益,甚至有必要要更加积极、主动。凡是我方进行的开发石油、岛礁建设、海警执法等行为,往往得到喝彩,而一旦这方面的行为强度有所减弱,频度有所降低,则被视为软弱。 同一种政策,得到不同的评价,不只是源于不同的立场、认识与国家利益,而且还源于对国际关系以及中国领土政策的特定背景的深入认识。 对于那些认为中国强硬的外国舆论而言,他们应该意识到一个重要的背景,那就是中国长期奉行忍让政策——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2002年签署南海行为共同宣言,开发石油最少,但这些行为并未换得相关国家在领土问题上的相应妥协,越南、菲律宾等国反而与美国越靠越拢,在领土争端采取同样甚至更加强硬的立场。由于政策的无效,国内舆论也越来越不满。 另外一个背景是:领土问题被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拿来作文章,美国宣称安保条约适应于钓鱼岛,为菲律宾打气等。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不得不将领土争端置于大国博弈的背景下考虑,其政策行动并非仅仅针对相关声索国。基于上述背景可知, 总体言之,中国当前奉行的政策并非领土收复主义,部分是出于对改正现状的回补与国内反应的回应,重点还是在于以逼促和,促使相关声索国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并促使它们不要在中美博弈中选边站,也警告美国不要利用领土争端。 对于那些主张领土政策只能强硬的国内舆论来说,则忽略了一个国际关系与国家外交中的基本常识,即领土主权只是国家利益中的一部分,应该服务于更大战略目标的需要。当然,领土主权常常被当作核心利益,但领土面临有大有小,重要性有高有低,并非全部都是需用强硬甚至武力手段争取的核心利益。对当前中国来说,今后较长时期内的最主要的战略目标应是争取有利于持续崛起的周边与国际环境,而不是四处树敌。当前政府将周边外交置于空前重要的地位,意义即在于此。领土主权当然要争取,但应该与这一战略目标结合起来衡量。 另外一个常识就是外交本是一个妥协的过程。外交博弈过程中所得利益有大有小,只有自己让利对方得利当然不行,但如果只有自己得利对方放利可能也不现实。而且,作为一种外交手段与策略,软与硬、进与退常常是结合在一起使用的,并非一味喊打喊杀才是英雄,往往有进有退才能争取到更大的得益。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国内舆论可能要在领土问题上放弃不切现实的目标,以为我们都能把所有失去的领土拿回来。领土权益当然要争取,但这种争取必须在考虑实力、环境、整体战略、争端本身的复杂性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该强硬的时候要强硬,该谈判的时候也要谈判,甚至包括必要的妥协,以达到实现互利共赢的目的。如果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只会给本已高涨的民族主义注入“鸡血”,除了自己亢奋几下之外,得不到任何的益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