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李克强总理乘专机抵达伦敦,开始对英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中国总理在三年内的首次访英,同时也是新一届中国领导人的首次访英。对比此前习主席访问欧洲,三过英国而不入,李总理的出访,多少带有点破冰的意思。 与此同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破格接见,也显示出了这一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对于中国的重视。只是,在这前后一拒一迎之间,总理访英究竟传递出怎样的信号呢? 先来看访英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总理的访英带去高铁,带去核电技术,在尖端技术领域进行合作、出口,在高等教育、节能减排技术、医疗管理系统、医药等等方面的需求,以及重要的人民币离岸中心的设置,可以说,以英国作为最老资历的资本主义国家,其任何一个领域的对华开放,都将具有极强的示范作用。而这些都是中国所需要的。 但放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此次访英背后的外交大战或许远比经济合作更有看头。 就在近月,奥巴马访问日本、韩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此时在中国南海问题上,菲律宾和越南正给我们制造麻烦。以往美国至少还在口头上“不明确支持谁”,现在罕见的表态支持菲律宾和越南。日本甚至加大对菲律宾的军事援助。本来还算平静的亚洲突然之间变得剑拔弩张,即使我们相信不至于引发区域性战争,但很显然,美国正在加快了重返亚洲的步伐。 美国在亚洲确实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只是实力大大的美国要重返亚洲可并没有那么容易,毕竟美国离亚洲相差几万里远,它根本不是亚洲国家。过去争夺亚洲参与的朝鲜战争或者越南战争,都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奥巴马最近在西点军校明确表态美国还要领导世界至少一百年,但不知道这种话的底气何来?美国虽然强大,但美国国内本身有不可调和的因素:就拿金融危机后,美国的经济来看,虽然经济好转,但全球驻军、应付近期卷土重来的伊拉克、阿富汗敌情,巨额支出早就让奥巴马政府在预算上捉襟见肘。又如何还有预算和精力在亚洲精心布局呢? 有意思的是,此时的俄罗斯正因乌克兰问题与西方阵营格格不入,目光逐渐转向东方中国,普京总统更是亲赴上海高调参加亚信峰会。与此同时,中国国内也需面对愈演愈烈的恐怖袭击和各类分裂主义势力的挑衅。 这些国际关系营造了近几十年来最大的世界秩序变革情绪,不一样的是,中国正是这次错综复杂多边关系中的全方位的当事方。这个时候,中国有必要向世界阐述自己的国际立场,讲述自己在这场国际格局中的利益和底线。况且中国正经历着国内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没有必要因为其它事而失去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机。 这个时候的英国就是个重要的棋子。 美国在意识形态上和中国无法调和,但英国可不一定。虽然英国已经在实力上落后于德国了,跟中国的经贸重要性上也不如欧盟其它国家了,但英国具备独特性:作为一个老牌的发达国家,英国毕竟是美国最重要的盟友,对美国的国际政策至少有重大的影响力。此时中国能交好于英国,说不定也能大大削弱美国对中国形成的大大的包围圈。况且,英国至少还是安理会的常务理事国,也是欧盟重要成员。这些都是英国的老牌资本主义筹码。 有意思的是,英国此时正需要中国,中国又有何理由拒绝呢?从此前卡梅伦的访华再到这次女王的接见,传达出的信号是——你可来了。英国需要中国,这是毋庸置疑的。从经济上说次贷危机中英国闪了腰,但其后的复苏之快让人咋舌,2014年一季度,甚至创下了六年来经济增速的新高。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其非欧元区的定位免去了欧债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则与中国的支持直接相关。 去年中英双边贸易首次突破700亿美元,创下了历史新高,而近两年来,中国对英投资更是达到了130亿美元——超过了过去三十年的投资总和。去年,吉利1104万英镑收购英国锰铜控股、江苏三胞集团4.8亿英镑并购芙莱莎连锁、工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位于伦敦的大宗商品业务——中国资本正在加速的涌向英国。而同时,作为国内最成功的商人,王健林和宗庆后开始积极布局英国市场,李嘉诚也已经掌控了英国30%的电力供应、25%的天然气供应和大约7%人口的供水。 可以说,恰恰是有着中国资本的支撑,英国顺利的走出了金融危机泥潭并且活得很滋润。稳住了中国,就稳住了英国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 英国需要中国,中国同样需要英国,这在一开始就说了。那既然中英合作是这么你情我愿的事情,为什么不早点到访呢? 我们想,这里面又包含着中英关系的特殊性。对比中美、中欧关系,中英在国际上的定位更加微妙。一方面英国本身也处于欧盟和美国之间摇摆不定的位置,这种摇摆不定,恰恰是利益权衡的体现,同时,这种权衡也为“中国合伙人”的出现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从国际局势上,中英两国的意识形态冲突明显弱于中美。 但与此同时,因为两国的综合实力更加接近,中国对于英国的意识形态冲突更加缺乏耐心。而英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老资历,又习惯性的端着高傲的架子不放,卡梅伦一方面想搞好中英关系,另一方面却不理会中国政府的严正抗议对达赖喇嘛奉为上宾,实际上成为了矛盾的英国最好的注解。 英国是矛盾的,同时又是逐利的,这种唯利主义恰恰可以从其常年摇摆于美欧之间的墙头草性格中窥见一斑。 于是,恰恰是与这种国家之间的交往,才更加需要技巧。中国有句老话,叫“漫天要价着地还钱”,回到中英关系的方面,习主席访欧时对于英国的绕道而过,一方面是体现出对于当时受访欧盟方面欧元区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在压低英国方面的身价。前有卡梅伦访华,后有习主席的过而不入,中国对英外交方面的漫天要价或者说威压就此告一段落。而之后,李克强总理访英,一方面破冰,另一方面带着实惠过去,“我们来谈一谈合作的问题”——这就是“着地还钱”了。 类似的案例在过去中欧交往中,并不鲜见。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在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曾经向中国抛出G2绣球,想要借此稳固太平洋地区的控制权。于是中国面临选择——中欧还是中美,欧元还是美元,G2还是多极?当时北京的处理方式或许很有意思,先靠近美国提升地位,紧接着对萨科齐见达赖提出抗议,取消参加欧盟峰会。这一步棋直接带来的是欧盟在IMF投票权问题和人民币作为未来可能的硬通货的地位问题做出了让步。此后,北京公开表示了对G2的没兴趣——中欧关系修成正果。 可以说,大国外交绝不像老百姓所谓的“心诚则灵”,这其中包含了众多的博弈因素。中国的外交智慧也恰恰体现于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