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非京籍孩子“入学难”又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那些遭遇“入学难”的非京籍孩子的家长,有的信访投诉,有的诉诸法律,维护自己的利益。 导致非京籍孩子“入学难”的根本原因,在于政策的执行从严了。根据《2013年北京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方案》,需要接受义务教育的非京籍适龄学童,在登记学龄人口信息后,需持在京借读证明及“五证”到居住地就近的小学联系借读。所谓“五证”是指父母或监护人的在京暂住证、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在京务工就业证明、户口所在地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出具的在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全家户口簿等证明证件。 由于今年北京市实施了新的幼升小、小升初政策,北京市各区县明显加强了政策的执行力度,严格了“五证”的审核强度,不少非京籍学生因为“五证”不齐等问题面临着失学的可能。 其实,任何一项政策、法规,对于每一位寻常百姓都不可能是绝对公平。今年,北京市“幼升小”、“小升初”的政策,可以说是以“一刀切”的形式,消除了“择校”的顽疾。其结果,致使那些有些权力、有些资产、有些关系的家庭的孩子,失去了“拼爹”的优势,至少从表面上显现出教育公平化、均衡化、透明化的特点。但是,不得不承认,由于各种隶属关系的问题,北京市的政策也难以百分之百的做到“放之四海皆准”。同样,面对非隶属关系的学生,即非京籍学生,北京市自然也就无能为力了。 北京市的政策面向的是北京市的生源,非京籍学生的家长必然处于劣势的地位。但是,能否改变北京市的教育“成命”呢?目前来看,比较难。一旦北京市“通融”了非京籍的孩子,那么,之前媒体所称的“最严格”的入学季岂不又成了话柄。这也是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以“强硬”态度对待非京籍孩子家长信访的一个主要原因。 不可否认,严把非京籍孩子的入学关,与北京市的整体规划以及人口控制有着一定的关系。事实上,早在上世纪末,北京市一直试图控制人口的爆炸性增长。然而,在“北京是全国人民的北京”的舆论环境下,北京市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交通越来越挤、房价越来越高……北京市所能做的只能是“带着镣铐跳舞”。 在西方发达国家,房价确实发挥了控制城市人口的作用。但是,中国的房价似乎缺乏人口的调控能力,房价越长,人口越多。或许只有通过教育资源的调控,才能真正实现人口数量的调控,毕竟绝大多数人的奋斗还是为子女考虑的。 北京市此次严格“五证”的门槛,恰恰与北京市的整体规划相吻合。动物园批发市场、大红门商品市场以及若干工业企业的外迁,不仅是北京市经济模式的调整,而且是北京市人口的调控。可是,市场经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未必能遂愿地实现人口的外迁。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行政手段的介入无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现在,有一种声音,称严格非京籍儿童入学是“要把低端人群和市场赶出北京。”用“赶”字有些激化矛盾之嫌,但抬高非京籍人士在京生活“门槛”的目的非常明显。实际上,非京籍人士对于北京的依赖性也没有强化到难舍难离的境地。比如,2003年“非典”的时候,非京籍人士基本上都“逃离”了京城。而今,拥堵严重、房价高企、雾霾频现等情况,也说明“京城居、大不易”。北京市必须采取一些手段控制单一城市的规模。 北京市的入学政策完全可以解读为,北京市首先保证北京市适龄儿童的均衡话、公平化、透明化入学、升学,至于非京籍孩子的入学、升学问题暂时“搁置”。那些有入学、升学需求的非京籍孩子家长可以通过有关途径进行反映。但是,如何解决非京籍孩子的入学问题,有可能寻求教育主管部门、北京市有关部门、非京籍儿童户籍所在地相关部门共同进行解决。 北京市的举措,只是表明,非京籍孩子入学、升学是个大问题,而且不是北京市就能解决的大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