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央公开透明的行政体制改革坚定决心相比,不少地方在政务公开时喜欢遮遮掩掩。编制预算说明时,谈到资金结转、预算支出时动辄在“亿元”单位后边加个“等”;在预算执行情况报告里,蜻蜓点水列出一个支出项目,用“等等”代替几十个项目“鱼目混珠”的情况比比皆是。“等等”,到底都遮掩了什么。(3月20日,中国新闻网) 众所周知,中央自去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八项规定”和狠刹“四风”活动,更是要求严控“三公”经费,廉洁用权,干净办事。无疑,这些都是扎扎实实的整改,更是赢得群众真真切切的满意。 尽管中央要求所有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打造阳光财政,让群众看明白、能监督。但是在政府采购项目的公告中,特别是项目中标公告中,少数省政府官方网站都几乎一样“干净”。除了中标供应商、中标总金额外,中标单价及项目市场平均报价这些敏感的“等等”信息都空空如也。 不得不说,今年初各地相继召开的地方两会上,三公经费削减情况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一些地方政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未公开削减三公经费的相关数据。有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只提出严格落实八项规定,但并未给出公开数据,有的地方报告提到三公经费明显下降,但下降多少,并没提供数据。 众所周知,“四风”是顽疾,必须出重拳才能遏止。各级纪委处理了许多违反“八项禁令”的案件并将之曝光,这确实对相当多的干部起到了警示、震慑作用。各级各部门更需从制度上下大功夫,以便让“八项禁令”更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让那些拥护“八项禁令”的好干部能踏踏实实地干工作。 的确,党中央的一条条“禁令”为反腐筑起了一层又一层制度的防火墙,只是,要想彻底贯彻好、执行好党中央的英明决策,还需各级各部门的紧密配合。同时,各级党员干部应该切实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和工作作风,自觉遵守中央“禁令”,进而提升党和政府公信力,真正做到取信于民。 笔者认为,转职能严控“三公”经费是件好事,只是,“等等”现象的出现,透露出了一些需要深化改革的现行财政管理体制漏洞,要想切实治理好这一制度漏洞还需更全面的体制机制来把关。同时,要彻底根治‘等等现象’,还需落实好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只有优良的党风、政风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和信任,才能将群众路线走的越长、走的越宽。(刘洛妍) 新闻链接: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03-20/5972116.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