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要来了!3月19日,米歇尔·奥巴马将第三次单独出访,其目的地选在了中国,并将在行程中会见中国第一夫人彭丽媛。这场被称为“教育之旅”的访华背后,隐藏的却是美国“柔性外交”第一专利——总统夫人单独出访惯例。
“无编制外交官”
第一夫人代表国家形象,出访外国也并不稀奇。但美国的第一夫人们出访却有几分独特,她们“单独出访”的频率也太高了点。
根据白宫官方数据,近20年来,从希拉里、劳拉到现在的米歇尔,她们单独出访的次数达到了惊人的37次。
希拉里任第一夫人期间,她曾20次独自出访了包括南非、波黑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劳拉·布什在接过第一夫人的接力棒后也曾先后14次单独出访。米歇尔·奥巴马也将在不久后来到中国,开启她的第三次单独访问之旅。
但是与她们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其他国家的第一夫人们似乎却不那么活跃于公众的视线中。
前俄罗斯总统夫人柳德米拉一直以相夫教子为己任,在担任第一夫人期间,仅仅单独出访两次。法国前第一夫人塞西莉亚单独出访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仅仅只有2007年单枪匹马飞往利比亚“救出”被关押多年的保加利亚医护人员。其他国家的第一夫人们则更是鲜有单独在媒体前露面,最多也只是偶尔陪同领导人丈夫出国访问。
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的第一夫人们更像是“不在编的外交人员”,频频单独出现在国际的正式或非正式活动中。这种独特的外交活动,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只为满足想象力
“总统夫人们形象已经固定。她们在政策问题上的言论总是没有坏处,特别是在国际舞台上。”美国专门研究第一夫人行为的学者迈拉·古廷告诉重青记者,美国历任第一夫人之所以积极参与外交事务,是因为美国社会已经将她们定型,她们需要充当外交中的润滑剂。
“人们都知道,夫人们说的每一句话都一定是经由总统批准过的。”乔治华盛顿大学历史学家艾力达·布莱克则更为直白,直接将第一夫人定义为总统的发声筒。
虽然被指为润滑剂和发声筒,但美国第一夫人们在单独出访时,却是从来不谈政治的。奥巴马夫人谈教育,克林顿夫人和布什夫人在国际上特别强调妇女问题,肯尼迪夫人喜欢触碰人权问题。
美国的第一夫人们总是摆出无关政治的脸孔,在镜头前负责笑、负责皱眉、负责表演“正常女人”的喜怒哀乐。她们用这些看似无关政治的表现,试图带给全世界“亲切感”,再通过“亲切感”传递美式价值观——所谓的个人与独立。“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有一个人将捕捉全世界人民的想象力。你做到了,并且更重要的是,通过你的亲切和机智,你已将这种鲜有的成就变成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重要的国家资产了。”肯尼迪前总统顾问克拉克·克利福德曾这样盛赞肯尼迪夫人的独立出访。
她们满足了全世界人的想象:“既然在美国连总统夫人都可以不顾总统的政治地位,成为独立于总统的个体。那还有什么是不能被‘独立自由’的美式价值观所解释的?”
米歇尔的底牌
既然美国第一夫人独立出访,更多地是为满足全世界人的想象。那米歇尔·奥巴马此次的中国之行又为满足人们何种想象?
“我觉得是为了塑造一种‘精英母亲’的形象。我并不认为奥巴马夫人真会在中国了解什么教育事业。”迈拉·古廷认为,第一夫人们都会侧重塑造自己某一方面的形象,以此作为宣传重点。
如果说杰奎琳·肯尼迪的宣传点是优雅高贵,芭芭拉·布什是举止端庄,那米歇尔的宣传重点就是“工作生活两不误的职场精英母亲”。
这个宣传重点从奥巴马与罗姆尼竞选总统时,就已经成为奥巴马公关团队的主打口号。
当时,由于罗姆尼的妻子出身富贵,一生从未踏足职场,罗姆尼的竞选演说便被攻击“不为职场妈妈考虑,完全无视美国人面临的经济压力”,掀起了著名的“妈咪战争”。与之相反,米歇尔则通过自己的名校背景与工作经历,在镜头前与加州女选民们谈心诉苦,为丈夫争取到了多数女性选民的支持。
之后,米歇尔便愈加注重自己的精英母亲身份。不仅在媒体前频频秀母女情深,去年“习奥会”时,更是以要陪小孩为由拒不与彭丽媛见面。
在白宫页面预热本次访华时,也将教育问题贯彻到底。“教育、脱贫等问题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年轻人要了解的不仅是美国,而是全世界。”在公开的预定行程上,米歇尔将和自己的母亲以及两个女儿,参观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景点和北京、成都的两所学校。
可以说,一切都跟教育沾边,一切也都跟米歇尔的公关形象沾边。
文/重青记者 王静爽 实习生 徐婷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