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提高公务员工资的呼声很高。在两会上,资阳市政协副主席宋良华就再次吁请社会正确看待公务员薪酬制度改革:一对工龄40年、不沾腐败边的副厅级公务员,每月到账工资各不足5000元,给小孙孙请保姆3000多元,水电气、物管费1000多元,靠一个人的工资支撑,生不起病,打不起小麻将。(3月7日《四川日报》) 不出意料,宋良华委员的呼吁再次引起了公众的热议。他们觉得宋良华委员没有看到全部的事实。虽然,公务员工资的收入没有想象得那么高,但是,公务员工资只是公务员收入和福利的一部分,总体算来,公务员的收入应该没有那么低。至少,公务员生不起病,打不起小麻将的情形不会出现,因为公务员的报销比例比一般人高得多,而且公务员为什么要打麻将呢?哪怕只是小麻将。 其实,宋良华委员说的并不是没有道理。问题是,如今关于公务员工资的讨论,陷入了一种选择性说理当中。一方面,公务员代表认为应该加薪,因为公务员群体的基本工资收入不高,如果不加薪,既不能维持公务员群体较高的生活水平,也无益于行政效率和能力的提高。但另一方面,公众舆论又通常站在相反的一面,认为公务员群体的收入已经很高,所谓的公务员群体低收入,只是一种罔顾事实的障眼法。所以,坚决反对提高公务员工资。当两方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坚持自己的论据时,双方对于公务员是否应该涨工资的讨论,就难以达成共识。 事实上,在选择性理解之外,两方的言论又都有合理之处,问题只是看得不全面,理解得不完整。对于那些基层的廉洁奉公的公务员来说,他们的工资收入不高,基本福利一般,他们的生活状态远没有达到让人羡慕嫉妒恨的程度,他们的收入需要提高。对于那些反对提高公务员工资的公众来说,他们实在看不透公务员的实际收入有多少,他们也不知道有哪些公务员是廉洁奉公的,哪些公务员有权力寻租之举,所以他们反对笼统的没有制度配套的涨工资,觉得这种涨工资不公平。 如果双方都能够心平气和,就会发现,真正的问题是,如何有效沟通,并分享信息、达成共识。这种共识既包括了涨工资的选项,也包括了如何制度化地涨工资。在做到了制度化的前提上,就算给公务员涨工资,公众也会信心满满,觉得公务员的工资涨得值,根本不会担心这种涨工资是否是锦上添花,甚至是偏爱公务员群体。而对于那些洁身自好的公务员来说,他们也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涨工资,不必给腐败分子埋单,不会因为公务员群体的污名化受损。这显然是一个公务员群体和公众都能接受的结果。 而要想做到制度化并非易事。首先,需要信息的对称。公务员群体的收入情况到底如何,他们的收入除了工资还包括哪些方面,他们的财产到底有多少,这些财产是否有合法来源,这些问题公众必须了解。如果不了解,他们就无法对自己的判断有信心,他们对公务员群体的收入情况就无从判断。 其次,需要完善的制度。很多时候,信息不是不可以收集,而是缺少信息公开的制度,比如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官员该申报哪些财产,相关信息公开的范围应该有多大,弄虚作假者将遭到怎样的惩罚。只有用制度保证信息有效公开,人们才可以真正有信心,公务员群体的工资才能真正被理性讨论,而不是陷入情绪化的表达和选择性的理解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