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农耕时代里,经各族人民不断的文化创造与代代相传,春节已成为一年一度民间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它独特而丰富的民俗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情感与文化身份;它欢乐、祥和、团聚的节日主题,蕴藏着强大的民族亲和力与凝聚力,为四海华人所认同和共享。 为此,2006年,经国务院公布,春节已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何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使百姓过好年,是一件大事。其中深为人们关切的是除夕是否放假的问题。 在农耕时代,人的生活节律与大自然的四季是同步的。年预示着新一轮生活的开始。过年最重要的生活与生命意义是“辞旧迎新”,而“除旧迎新”的日子就是除夕这一天。依照传统,这一天外出工作的人全要赶回家,全家老小聚拢一起,合家团聚,相互祝福,享受亲情,并以各种民俗方式,共同度过这一时刻。应该说,除夕这天(俗称大年三十)是春节中最重要、最关键、真正具有“年”的意义的一天。为此,年年才会发生上亿人必需在除夕这天赶回家过年的春运。 如果除夕不放假,人在班上,不能回家“忙年”和过年,必然会给人们的节日生活造成各种困难与损失;而且,长久以来,由于除夕不放假,已是这一传统节日的传承受到阻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2007年国家决定除夕放假(将原有的初七假日换到除夕),受到欢迎。这个决定实行六年来,人们春节过得充分,大家高兴,没人反对或呼吁取消除夕放假。 去年重新取消除夕放假之后,通过实践检验效果不好,与传统相悖,有碍节日生活,故此建议恢复除夕放假,以使人们能够松快又充分过好“大年”,也使这个具有巨大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传统节日文化得到加强而不是消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