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报道“中介漫天要价北京户口:来自于央企,一个指标80万”(见央广网北京9月9日消息),这大概是至今叫出的最高户口价了。户口在中国,其实早就已经产业化。今年媒体披露的腐败案中,涉及人员往往拥有多个户口(及其相应的身份证、护照)这一情况引起了公众注意,人们一般以为他们为了行事方便,其实,拥有多个户口本身就是拥有着一笔其他人不拥有的财富。 1958年上海有台轰动的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该戏已经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个经典,被拍成电影,2008年南方电视台又模仿制作了电视连续剧。该戏描述的是民国时期城市租房生活,其中有一警察角色三六九,三六九对房客敲竹杠的主要手段是查户口。查户口之所以能成为敲竹杠手段,是因为城市居民没有兴趣报户口,不报户口属于违法,因此,警方要催促居民区报户口,对实在缺乏法制意识不报户口的人给予罚款等惩罚。这在今天的中国人看来,上海这样的城市让报户口,居民没有兴趣,需要警察上门恐吓才行,是难以理解的天方夜谭。
1949年以后,城市居民都在新政权下报了户口,但在观念上并不重视户口问题。当《七十二家房客》出现在舞台上时,三六九查户口才让观众哄笑。差不多时候,政府动员居民回乡,很多人积极响应离开了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有些人若干年后想回城市,却受到了户口阻碍,追悔莫及,1960年代后,人们开始意识到城市户口并不是想报就报,想迁就迁,在新制度下是个很“值钱”的玩意。1980年代后,户口真的值钱了,现实地可以用金钱计算。首先是计划外生育的孩子在各地要报上户口,必须要支付一定数量的“罚款”,这是连农村户口也一样的;其次是农转非,也需要缴纳一笔费用。然后是1990年代之后,各地纷纷出台了收取城市增容费(城市建设费)等政策,农村户口转城镇户口乃至异地迁移,都需要缴纳相应的费用。
户口的产业化有白、灰之分,但通常是白、灰混合,比如按照《户口登记条例》,“公民领取户口簿和迁移证应当缴纳工本费”,但所谓“工本费”是什么标准并不明确,各地十分混乱,且往往不给正式收据,本是白色收费,弄成了灰色。这只是金额最低的一项收费,但不可小觑,假设每人/次平均为30元,年3000万人次发生报户口、迁移户口问题,一年就有9亿元“产值”。 计划生育“罚款”同样也是白、灰混合,乃至可能倾向黑色化,最近已有浙江碧剑律师事务所律师吴有水向全国31个省级计生委、财政厅要求公布相关信息,该笔“产值”数量十分之大,恐怕全国每年有百亿元之巨,但具体来说则是一笔糊涂账。
早在1994年,上海等城市开始搞蓝印户口。所谓蓝印户口,就是以大城市户口为卖点,要求购买方通过购买房产等获取正式户口购买权,这是户口产业与房地产产业结合的怪胎,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启动房地产热的一个发轫所在。差不多同时,一些中小城市也意识到了户口的产业意义,以一万、二万等等不同地方价格向农民出售城镇户口,进行原始积累,获取大开发的启动资金。这都是白色的户口交易,其核心根据是所谓的城市增容费(城市建设费),作为卖方市场则美之名曰“城市化”。既然有这样的户口市场,在中国自然就有灰色市场出现,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户口都有了“黑市”交易行情,所谓北京户口80万元则是这个市场上的最新叫价。
南方电视台《七十二家房客》这几年在广东地区十分热播,当观众看见里面的王虾(三六九)上门恐吓居民必须报户口,呵呵一笑之余,不知道会有什么感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