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在中东取得势力均衡为时尚早,考验双方外交智慧
时间:2013-05-09 11:05
来源:
作者:王冲
点击:次
现在说中国共治中东,为时尚早,接下来还要看中国的外交智慧。中东事务涉及宗教、领土、国家、民族,尤其复杂,中国在这个地区硬实力不足,只能动用“巧实力”。在巴以问题上,当年克林顿总统把双方领导人拉到戴维营会谈,结果功亏一篑,阿拉法特最后时刻颤抖
巴勒斯坦领导人阿巴斯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几乎同时访华,可谓在北京擦肩而过,虽然外界猜测的“北京会晤”并未成真,但也足以让中国在巴以问题上的新角色产生期待。
对于阿巴斯访华,中国给予“总统”礼遇,习近平主席更是立场鲜明地表明了巴勒斯坦的支持,他提出的四点主张里,明确坚持巴勒斯坦独立建国,并提出以色列的生存权和合理安全关切也应该得到充分尊重。而中方对于以色列总理的接待,历来也规格不低。
这次巴以领导人的北京之旅,引来外界浮想联翩。这表明中国外交在多年的韬光养晦后,终于要有所作为了,即便在遥远的中东,也要发挥自身影响力。
与其说这是中国的主动选择,还不如说是被动的选择,是国际形势“迫使”中国不得不承担国际社会给予的责任。
这份责任,不止是因为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因为1972年以来中国一直都是,并非今天突然成为常任理事国;也不止是因为中国的GDP是世界第二,经济能力有时候不会产生必然的政治影响力;更不是因为中国军力的强大,中国对中东的军事影响力,可以忽略不计。
这份责任,源于中国和巴以双方的友谊和相互了解。中国和以色列之间,有一段令人感怀的情分,那就是纳粹时期上海接纳了数万犹太人,因此,每一任以色列总理访华,都会提及此事,并表示感恩之情。
因此这个原因,加上其他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年轻的以色列便率先宣布承认,然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反美的需求,中国旗帜鲜明地站在阿拉伯世界一边,坚决支持巴勒斯坦人的民族解放事业,当年的报纸上,阿拉法特和西哈努克亲王一样,都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这份情谊和传统,延绵至今。
然而,以色列和中国之间的友谊没有中断,1992年两国终于建交。那时的以色列驻华使馆,就在北京国贸一起的办公楼里,非常局促,进入21世纪他们才兴建了独立的使馆。中国和以色列之间,在农业、高科技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合作。
可以说,中国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合作,是说了未必做,也未必做到;而中国和以色列之间的合作,是做了也未必说,因为有些话不可说。
在这对“死敌”之间,中国外交策略长期以来是保持平衡,双方都不得罪。一位以色列高级外交官曾向我抱怨说,我们以色列和中国政府关系这么好,私下里关系也不错,为什么总是公开批评我们?我回答说,中国不止要面对巴勒斯坦,还要面对22个阿拉伯国家,不得不保持平衡。
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和国际社会的期待增大,中国在很多问题上模糊空间越来越小,以往那种含糊的、两面都不得罪的表态不再奏效,不仅不会谁都不得罪,弄不好还会双方都得罪,并失去国际社会的尊重。
在巴以问题上,这次中国可谓迈出了一大步。比如说,习近平主席的四点主张提到,建立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拥有完全主权的独立国家是巴勒斯坦人民不可剥夺的权利,也是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关键。如此鲜明、具体地提出中方看法,尚属首次,这也意味着中国将更深入地介入中东事务。
介入中东事务,也不损害美国的利益。看美国国务院代理副发言人文特雷尔:“我们欢迎国际间广泛支持在两国方案基础上实现中东和平,我们也欣赏国际社会有意愿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因此我们期待与更多的伙伴进行磋商。”
这是官话,可以一笑而过。而实际上,这么多年中东局势起起伏伏,美国也早已意识到单凭一己之力无法解决。中国腾出更多精力介入中东事务,于美国而言,是帮忙而不是添乱。美国政府应该有这个胸怀,有这个判断。
现在说中国共治中东,为时尚早,接下来还要看中国的外交智慧。中东事务涉及宗教、领土、国家、民族,尤其复杂,中国在这个地区硬实力不足,只能动用“巧实力”。在巴以问题上,当年克林顿总统把双方领导人拉到戴维营会谈,结果功亏一篑,阿拉法特最后时刻颤抖着双方不敢签字。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会出现一个巴以问题四方会谈,中国作为一方参与其中。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