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生怎样才能免费上美国名牌学校?
时间:2012-06-05 19:18
来源:
作者:薛涌
点击:次
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而言,中小学教育比大学教育更重要。在美国,中小学上名校不仅可以不直接花钱,而且不必经过考试。这就是充分利用学区制,搬到好学区里,孩子自动获得入学资格。 房价、房地产税、义务教育等问题,一直是国内民生的热点。在美国,房价和教育
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而言,中小学教育比大学教育更重要。在美国,中小学上名校不仅可以不直接花钱,而且不必经过考试。这就是充分利用学区制,搬到好学区里,孩子自动获得入学资格。
房价、房地产税、义务教育等问题,一直是国内民生的热点。在美国,房价和教育问题直接相关。两者的连接点就是房地产税。对此,我过去作过一些介绍。意图不在于照搬美国模式,而只是希望展示美国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办法,为中国提供一个参照。
美国的中等房价,如今已经跌到16万美元以下。CNN在2010年2月房价更高的时候就报道说,考虑到美国中等家庭收入为六万四千美元左右,市场上75%的房子是可承受的。所谓可承受,就是住房消费不超过家庭总收入的30%。
国内许多读者曾指责我故意略过了美国的房地产税,进而夸大了美国住房的可承受程度。对此我也撰文进行过解释:美国对住房费用的统计,包括了房地产税和住房保险等一切费用。不过,这里更关键的问题,是房地产税主要用来作为教育经费。那些家里有几个孩子、经济状况不太好的家庭,实际上是通过缴纳房地产税获得了大量的教育补助。我曾开玩笑说,这是美国式的“傍大款“。
以我在波士顿远郊不足6000人的小镇为例。这里学校曾进过《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前百名公立高中的排名榜,属于顶尖的学区。当然,代价是房价高。房价高,房地产税就多,教育经费就充足,当然学校好了。但算算账就明白,“穷人”恰恰在这里大有可捞。比如,五十万的房子,在中等房价以下,其每年的房地产税为7000多美元。这里生均教育经费,每年则高达13000美元左右,有的中小学教师年薪能到八万,比周围地区高一倍。如果你家里一个孩子,一年缴纳的房地产税则不过是孩子的教育成本的一半。如果你有两个孩子,一年从镇里等于获得了两万美元左右的教育补助。当然,五十万不是“穷人”能拿得出来的。但是,二十多万的房子也能找到,房地产税才三千。实在买不起,则还可以租房子。只要住下来,有了地址,孩子就零费用地自动入学,连午餐都有补助。
那么,谁来给这些“穷人”的孩子埋单呢?当然是富人。这还是通过房地产税来实现的。暑假的一个星期日,女儿在家里练琴练得身心交瘁。我对她说:“咱不练了,爸爸带你玩儿去。”说走就走,开车五分钟就到了镇中心的湖边。这里有各种免费的船只。我们从救生人员那里一人要了一条划艇下了水。在宽广的湖面,只有我们两个人,除了很远的地方依稀可见的一点帆影和一个汽艇。相比之下,颐和园的昆明湖倒象是个养鱼池了。环视这一尘不染的人间仙境,我心里突然冒上个俗不可耐的问题:谁给我们这“慈禧级别”的享受埋单?谁支付那些救生人员和码头、船只的费用?答案很清楚:房地产税。当然,维持这种地方公共设施开销比维持一个学校系统要便宜得多。
当我们慢慢划向一个郁郁葱葱的湖岸时,一栋豪宅从树丛中隐隐而出。凭着对本镇的知识,我大致可以判断:这栋黄金地带的豪宅至少两三百万。“谁来埋单”的问题迎刃而解。简单地算算就知道:按三百万美元算,这栋豪宅每年的房地产税是四万多美元,这种富豪家庭,孩子往往上私立学校,不占用公立学校的资源。有的甚至不住在这里,只是某个季节来度假而已。所以,他们的税金大多是用来补贴我等平民百姓的孩子的教育费用,维持包括这湖光山色在内的公共设施。不仅如此,我等在富人家门口划船的平民百姓,腰杆还很硬。富人的房子,要按照我们规定的尺寸盖。如果仗着自己有钱就盖高楼、让房子超越树丛,我们平日到湖上划船时看着心烦,就可以叫镇政府把那豪宅拆掉。这就是老百姓集体决定的“区域规划”:有些地方是自然保留地,你有多少钱也没法买。有些地方腾出来开发,富人可以来,但必须缩头缩脑,把房子躲在树丛中,让我们划船时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其实,富人们也从这种限制中受益。他们买了豪宅后可以放心:周围四望之地,不会有丑陋、傲慢的房子破坏自然景色。
我所住的地方虽然豪宅很多,但由于离波士顿比较远,还远不是最贵的地方。有个叫Weston的地方,中等房价高出一百万,是马萨诸塞州最贵的镇。几年前,一个金融总裁在那里盖了栋几千万的豪宅。五口之家如此挥霍,惹得《波士顿环球报》也专门报道。但是,镇里的一位世代居民接受采访时反而心怀感激:“这家人实在帮了我们镇的大忙了!”为什么?这么一大栋豪宅,龟缩在茂密的绿地和森林之后,躲开了公众的视线,只会让当地的自然环境更好。另外,每年这一家缴纳的房地产税就高达几十万美元。这样的富人多了,当地学校还愁经费吗?
美国和中国一样,面临着贫富分化严重的问题,双方的基尼系数也不相上下。许多批评者指出,以房地产税支付当地学区教育经费的制度,制造了区域间的贫富分化,使富学区和穷学区的学校成为两个世界。但是,对于一个每月能拿出一两千块支付房租的家庭,在这种制度下仍然有许多机会去“傍大款”、靠在高端地区买便宜房或租房来沾富人的光。而且,你不管搬到多富的地方,当地中低收入的人口最多,选票也最多。即使富人缴税多,在地方事务中,比如定什么税率、往学校投多少资、怎样保护环境等等问题上,富人要听中低收入阶层的话。这样的机制,多少缓解了贫富分化所造成的社会矛盾。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