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局2日发布消息称,目前中国已建立570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和900多个湿地公园,其中国际重要湿地46个,国家湿地公园569个,共有2324万公顷湿地得到了不同形式的保护,湿地保护率由十年前的30.49%提高到现在的43.51%。 湿地被称作“地球之肾”,它既是生物多样性富集区,也是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栖息繁衍地。若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观之,湿地还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国土资源,是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素。报道称,2月2日,第19个世界湿地日,国家林业局、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2015年世界湿地日活动启动仪式,旨在诠释湿地与人类的相互依存关系,倡导湿地保护从青少年抓起。在让笔者欣喜之际,不免回想起多地历历在目的破坏行径,弱弱试问,湿地公园“明天”光有“湿地日”够吗?我们到底拿什么来保护仅存的湿地? 近年来,湿地生态的“冷、热、酸、甜”不时的让民众揪心。如:哈尔滨市发展城市的一个招牌“万顷松江湿地”被生生回填,用于房地产开发;《无极》剧组严重破坏香格里拉碧沽天池的自然景观,破败的木桥将天池硬生生地劈成两半;《麦田》剧组撤离临江后,当地环境惨不忍睹;《神雕侠侣》剧组肆意践踏九寨沟森林公园神仙池钙化堤、珍珠滩植被;《情癫大圣》拍摄后使得神农架原有地貌无法再复原等等如是,无一不是对湿地景观破坏和践踏。然而监管严重乏力、麻木不仁、熟视无睹和暂时的眼前利益,让湿地的破坏处置效果失之于软、失之于宽。如今消息称,已建立570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和900多个湿地公园,后期还将扩大,数量不可否认的上去了,保护的“质量”呢?能跟上吗?从青少年抓起会否显得太晚? 如果按照新修订的《风景名胜区条例》规定,对于严重破坏景观、植被、地形地貌活动的,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然而禁令归禁令,谴责归谴责,破坏归破坏,在面对保护湿地的公共职能面前,多地环评与监管部门往往是摊手耸肩一笑了之。就如有媒体曾对各地“填湖造地”统计所得数据一样,河北省原有1052个湖泊已经消失969个;新疆超过120个湖泊消失;“千湖之省”湖北,758个百亩以上的天然湖泊已经消失……等等如是。一个方面国家出人力、财力积极恢复,另一个方面GDP政绩冲动,让围垦填湖、破坏湿地的现象却屡禁不止。此消彼长,让这笔生态环境的破坏账周而复始的演绎。“力争到2020年,全国湿地保有量达到8亿亩以上,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5%。”愿景很美,但更需要相关的制度配套设施。 诚如有专家所言,地方法规的不完善是湿地破坏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因为目前我国有关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地方性专门立法却相对较少,更多的只是地方政府的法律强制力和执行力都较低的规定、通知。另外,此类法规、规章大体上都是原则性规定居多、具体性的规定不足,这就使得既有的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可操作性和对湿地的保护力度都不够;加上对湿地保护的多部门多行业多头管理,从表面上看,各部门都非常重视湿地的保护,而实际上,“九龙治水”,管理上出现真空,让获利成本大于破坏的处罚, 俗话说“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湿地公园的增加的确是好事,但周而复始的破坏,值得相关部门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划定落实湿地保护红线,确保红线区湿地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退化只是一个方面;完善相关制度,加大监管力度,增加破坏的处罚尺度才尤为重要,更应该从青少年抓起同时,从现在抓起,从成人抓起,从每一个人抓起。(文/鱼予) (责任编辑:冷得像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