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北京一下拉响了空气质量重污染和霾两个橙色预警。预计今明两天,北京仍将持续重雾霾天气。当然跟北京“同呼吸、共命运”的还有河北中南部,以及天津、河南、陕西等省市的多个城市和地区。(央广网) 2014年秋天的第一场“霾伏战”挨着黄金周的尾巴“顺利”打响了。大伙不禁发问,这么多年的治理,为何仍不见效果?在污染已经如此严重的情况下,为何情况仍然未得到改善?也许导致“霾祸”的原因不仅是污染源的过量排放,更是相关责任主体争论不休,相互推诿和不作为。 相互推诿的现象之一就是关于谁是雾霾主要污染源的争论。其实烟煤型污染、汽车尾气、燃烧秸秆、甚至露天烧烤等都是导致雾霾的元凶,应该综合治理,又何必非要争个谁贡献得多谁贡献得少。仿佛如果不是雾霾的最大的贡献者,就可以置身事外,无需治理。比如本次雾霾被认定为燃烧秸秆是主谋,于是相关部门必将开始严查秸秆燃烧,但是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理策略显然太为局限,殊不知只有针对导致雾霾的所有可能的源头进行综合治理,才能够打赢这场“呼吸保卫战”。 相互推诿的现象之二就是关于京津冀地区污染源主要来源区域的推诿。大气污染不限于“一城一池”,尽管去年9月17日,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等6部门就联合印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建立了由北京市牵头的涵盖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内蒙的“六省区市协作机制”。但是当真正雾霾爆发的时候,我们仍然看见各个省市就此次雾霾原因相互指责,仍然存在地方政府为了GDP指标,而拉拢高污染企业的现象,仿佛自己并未贡献全部的雾霾,就可以置身于联合治理之外。 相互推诿现象之三就是关于雾霾爆发应由谁来负责。雾霾高发,社会各界责难环保部门,于是环保局长又向记者“大倒苦水”,认为在当前环保机制下难以根治雾霾,因为造成雾霾的污染源“环保局长”根本管不了。管得了污染源的部门,又觉得环境治理不是他的职责。于是“霾祸”就在相互指责和推诿中,一次又一次爆发。殊不知雾霾的治理需要个人、政府、企业的联合行动,绝不是一己之力可以完成。就连普通民众都不应该将责任全归于企业或政府部门,仿佛自己没有一点责任,其实个人少开几天车,少放烟花爆竹,少吃几串户外烧烤,将室内暖气温度调低一两度都是在身体力行地帮助雾霾的治理。 根据预报,随着一股冷空气到来,明天夜里京津冀地区的雾霾有望迅速散去。但大风可以吹散雾霾,却吹不走我们相互推诿的丑态。雾霾是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健康的大事,再得力的应急响应机制解决不了持续的污染问题,任何人、组织都不可能也不应该置身事外。经过这么多年的折腾,事实已经证明相互推诿打不赢“呼吸保卫战”,仅治理主凶还不了民众的蓝天。只有从个人到组织长期地、全面地反思和行动,才能够赶走“霾祸”,重现蓝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