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审计署原副审计长董大胜在政协经济界驻地接受记者专访。董大胜表示,对中企境外投资基本上没有进行过审计,而在审计中发现,一些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五成为虚报。(3月4日 京华时报) 据统计公报显示,去年财政收入增长8.6%,GDP增长7.4%,说明财政收入还是略高于经济的增长。不得不说,过去财政收入增长很高有经济好的因素,也有不真实的因素。而政绩观扭曲、统计造假“前赴后继”的现状,既搞坏了党风政风,又损害了政府公信力。笔者试问,如此“厚实”数据岂能站得住脚?值得反思。 为了多报统计数据,一些地方甚至“借尸还魂”,弄虚作假。统计数据的造假,究其原因,不难发现,“美丽”的数据,皆是奔着政绩而去。日前,湖南一些地方曝出基层统计数据造假现象。一些企业被拉来“滥竽充数”,甚至已停产、连地址都找不到的,也在上报“产值”;有的地方“老鼠变老虎”,5.8亿元产值变成44亿元,1.1亿元的收入吹大为7.8亿元。种种问题难免招致社会一片哗然。显然,这个统计造假绝对是腐败,而且是危害不小的隐形腐败。“数字注水”现象在一些地方屡禁不止,折射出一些干部扭曲的政绩观。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明确了不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的导向,干部考核体系呈现多样化、差异化、科学化的新趋势。然而,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现离奇夸张的虚假统计,背后都有违规干预的“推手”。根据查实,联网直报统计开始后,衡山县经信局和县统计局相关工作人员通过QQ群向全县联网直报工业企业发送预计数据,指导企业按照发送的预计数填报信息;长沙天心区城南路街道有关工作人员下载制作软件,分发给各社区制作相关证照、印章、普查告知书。这些被伪造有关证照的企业有的是真实存在的,有的是无法找到的“空挂”单位。 笔者认为,一些地方统计“水分”之所以长期“泛滥”,既有“长官意志”的权力任性,又有制度监管的跑偏错位。为此,纠偏数据造假,就必须扼住车头,转变干部们的政绩观。,注重统计工作的规范性、严肃性,在上报、审核等环节排除权力的干预,防止“猫腻”的滋生。同时,还要对违法造假者,以零容忍的态度惩处问责,让那些习惯“注水”的官员长个记性,让这样“厚实”数据不再走红。(文/琴泉春韵) |